【知乎问题】为什么会有人喜欢恐怖、重口、猎奇向的影视剧?
这种心理叫做良性自虐(benign masochism)。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人普遍都有这样一种心理:
只要能确定一个“本来能弄死我们的东西”现在弄不死我们了,我们就会觉得它——特别刺激。
真实的危险会让我们唯恐避之不及,但“虚假的危险”却会让我们趋之若鹜。
现实里你坐的车失控了,你会惊恐到心脏停跳,但你却会主动掏钱去体验在云霄飞车上的失控;
现实里你从悬崖上往下坠时,可能在半空中就已经吓死了,但你却会主动掏钱去体验蹦极;
现实里沾到屎尿屁,你可能会恶心到吐出隔夜饭来,但听到郭德纲说于谦小时候怎么在公共厕所里放鞭炮搞得自己一脸屎时,你却会笑得前仰后合;
同样的,现实里如果有个变态杀手在你面前把一个人剖开,你铁定屁滚尿流,但你会主动掏钱买票进电影院看杀人狂大开杀戒。
——你看,真实的危险,我们会极力躲避,但我们其实非常喜欢“虚假的危险”。
著名心理学家、“恶心之父”(什么鬼头衔)保罗·罗津(Paul Rozin)发明了一个概念来概括这类现象——良性自虐(benign masochism)[i]。当意识到一个看似危险的活动实际上没有危险时,人们就会主动去体验这种危险。看着像是自虐,但这是一种危害很小的、“良性的”自虐。
坐过山车,跳伞,听恶心笑话,看恐怖、重口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当然都是良性自虐的表现。
良性自虐是一种古老的心理机制,恐怖、重口文艺作品的流行因此也绝不是什么“世风日下”,而是古已有之。
比如,根据美国艺术史学家克拉克·赫尔斯 (Clark Hulse)的统计[ii],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里出现了14场谋杀,6起肢解,一次强奸,一次活埋,还有一次食人事件。这个话剧要是忠实改编成电影,那是妥妥的“未成年人禁止观看”。
小白的《好色的哈姆雷特》这本书详细讲过今天的读者对莎士比亚的误读。其实莎士比亚的作品里有大量下三路的玩意儿,在莎士比亚那个时代,他的戏剧上演时,剧场的气氛其实更像是德云社而不是那种观众正襟危坐的话剧剧场。莎士比亚后来变成了阳春白雪,但在当时它其实就有点像是今天的b级片,也就是题主说的“恐怖、重口、猎奇向”的文艺作品。
这里我们还得接着追问一个问题:说到底,“良性自虐”为什么会让我们觉得爽呢?毕竟跳伞、蹦极这些事情看着还是很吓人的啊。
原因大致是这样的:其实危险逼近的时候,人的体验本来就不完全是负面的。比如身体遭受疼痛时,大脑也会分泌内啡肽来缓解疼痛,内啡肽让人体验到的就是一种飘飘然的快感;再比如说被老虎追、被人打的时候,肾上腺素会大量分泌,这时候人也会有那种非常兴奋的、心跳加速的快感。只不过在危险真的存在时,这些快感都被更强大的负面情绪遮盖住了。
而一旦我们意识到危险并不是真的存在,那上面这些快感就占据了上风,那我们不就可以利用“虚假的危险”来体验快感了吗?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进行“良性自虐”的第一层解释[iii]。
我读到的文献基本上都解释到这里为止,但个人觉得对于“良性自虐”还应该有一层进化层面的解释。我推测人们之所以对“良性自虐”趋之若鹜,可能是因为它能提升人的生存能力。
把自己投入到那种看似危险的场景里,难道不正是一种非常好的训练和演习吗?我们既不需要真的付出安全风险,又可以体验危险。这就是一种“危险情境模拟器”嘛。我们是在利用模拟器提升自己应对危机的技能。
所以,人们之所以喜欢“良性自虐”,可能就是利用这些“虚假的危险”来培养自己处置“真正的危险的能力”。这大概就是“良性自虐”的进化意义。
以上。
文: 魏知超
[i] Rozin, P., & Schiller, D. (1980). The nature and acquisition of a preference for chili pepper by human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4(1), 77-101.
[ii] Hulse, S. C. (1979). Wresting the Alphabet: Oratory and Action in” Titus Andronicus”. Criticism, 21(2), 106-118.
[iii] Strohminger, N. S. (2013). The Hedonics of Disgust (Doctoral disser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