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津田信三的《作者不详》这本书中的《朱雀之妖》这一篇章是我迄今为止读到过的最好的“无人生还”模式小说。下面我会在不泄底的前提下来说说整本书以及《朱雀之妖》这个短篇的亮点。

《作者不详》的作者(好拗口~)是大名鼎鼎的日本小说家三津田信三。三津田信三既创作推理小说,也创作恐怖小说,而这本《作者不详》是他把这两大类型融为一体的尝试,读书的过程一边受惊吓,一边破案子,双倍刺激,双份快乐。
《作者不详》是三津田比较早期的作品,他后来把这种推理/恐怖跨界融合的风格发扬光大,创作出了代表作“刀城言耶”系列,“刀城言耶”系列里最出名的那本《首无·作祟之物》被很多推理爱好者奉为史上最佳推理小说。在那本小说最后,侦探用一个关键词就同时解开23个谜团,以及最后的三重大反转,惊天泣地。可以说,如果没有三津田在这本《作者不详》里的探索,就不会有《首无·作祟之物》这颗推理小说的瑰宝。
而且,《作者不详》不光有这样的“历史功绩”,它本身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推理佳作。
总体评分
我给《作者不详》的总体评分是4星,其中《朱雀之妖》这一篇5星。之所以要把其中一篇单拎出来打分,是因为这本书的形式挺特别,它是用一个大长篇串联起7个短篇。
7个短篇,7个案件,水准虽然有高有低,绝大部分都挺精彩,而其中最棒的就《朱雀之妖》这个案件。
翻译质量
《作者不详》这本书的翻译质量:5星。
这本书目前其实没有简体中文版也没有繁体中文版,我读的是网上某位大神“用爱发电”翻译的“民翻版”。翻译质量非常棒,向“为爱发电”致敬!《作者不详》这本书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不合国情的内容,估计会出中文版。如果现在就想尝鲜,那请自行搜索“《作者不详》+民翻”,应该就能找到民翻版。
阅读门槛
《作者不详》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中等。
其实本书读起来丝毫不费劲,恐怖加推理,刺激得很。
它的门槛是体现在这本小说这是一本“元”推理小说。“元推理小说”,就是“关于推理小说的推理小说”。这本书里有很多关于推理小说这种文体本身的思考和讨论。
小说里的主人公既是侦探,负责推理案件,同时也像是一个在文学课堂上为学生讲解推理小说的结构、发展历史、写作技巧的教授。侦探在推理案件的同时也会发表他对推理小说本身的理解。
所以,如果在读这本书之前有过一些推理小说的阅读经验,了解各种推理小说的套路,那就更容易对这本书的妙处心领神会——书的阅读门槛就体现在这里。
但从另一面看,其实推理迷光是看书里那些对推理小说本身的分析和讨论,就已经觉得值回票价了。
故事概要(无泄底)
下面讲讲这本书的具体内容。
《作者不详》这整本书的故事是这样的——
主人公是一位图书编辑,他和他的书虫好基友偶然间听说一个奇闻,坊间出现了一本被诅咒的旧书,得到那本旧书的人无一例外,目前全都失踪了。
俩人当然毫不意外地选择作大死,把这本被诅咒之书给弄到了手。
这是本什么样的旧书呢?它是一个短篇推理小说集,一共7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描写了一个案件,但是案件却都是只有谜面,没有谜底。两位主人公一看完第一个故事,就发现事情不妙,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一个被浓雾笼罩的森林里,结果他俩发现书里的浓雾居然侵入到了现实,他们身处的现实世界中出现了只有他俩人能看得见的浓雾,而且雾气越来越浓。
书虫好基友一拍脑门:这雾再浓下去,我俩说不定就要从这个世界消失了啊!要不咱俩试试把这个故事里的案子给破了?
书虫好基友就是本作中的侦探角色,他三下五除二,就把第一个故事的谜底给揭开了。果然,案子一破,浓雾就消失了。
俩人这下恍然大悟:之前失踪的那些人,就是智商不够用啊,那既然我俩智商杠杠的,就继续作死下去呗。
于是他俩一个故事一个故事看下去,一个案子一个案子破下去。
所以《作者不详》这本书的形式是“书中有书,案中有案”,挺特别的。
在这两位主人公作死的过程里,书虫好基友一边破案,一边也时不时地跟编辑朋友探讨关于推理小说的各种知识(即“元推理小说”的成分)。
比较难得的是,主人公聊那么多关于推理小说的知识也不只是炫技而已,因为这些讨论是跟案件本身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在七个案件中的《为娱乐而杀人》一案里,案件的三位嫌疑人正好就是喜欢三种推理小说类型的推理爱好者,于是对这个案件的侦破本身就要利用到对推理小说类型的理解。用“关于推理小说的知识”来做推理,这种设定也蛮有意思的。
《朱雀之妖》——最强“无人生还”故事(无泄底)
最后说说书里的最佳篇章《朱雀之妖》。
这个案件的梗概是:
一群中学生跑到一个山间别墅度假,但那不是一场愉快的旅行。故事的主视角来自其中的一位女生,她在学校里是被霸凌的对象,带头霸凌她的,就是那间别墅的主人——她的同学,一个性格恶劣的千金小姐。在去别墅的一路上,千金小姐还是带着大家一直霸凌女主。
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别墅之后,杀人案开始一件件发生,同学们一个个被谋杀。
就在我们这些读者以为这是被霸凌的女主在报复杀人的时候,女主居然也被杀死了,死得透透的那种。
更加诡异的是,在这个故事的最后,别墅里所有人,也就是这个故事里的所有登场人物全部都被谋杀了,每一个都是透透的。那么,凶手到底是谁?
推理爱好者看到这里都明白,这是一起典型的“无人生还”模式的案件。这种模式最早是推理女皇阿加莎克里斯蒂在《无人生还》这本小说里创造出来的。在那个故事的最后,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上的十个人全部被谋杀,而他们是岛上仅有的十个人。照理说,无论如何,凶手总该活到最后,但没想到故事的结局却是“无人生还”。
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推理小说模式。在《作者不详》这本书里,侦探指出,符合“无人生还”模式的推理小说必须要满足下面这四个条件——
第一,事件发生的舞台完全与外界隔绝。
第二,嫌疑人的范围完全限定于故事中所登场的人物。
第三,事件结束之后,所有登场人物全部死亡——至少读者必须这么认为。
第四,他们之中没有能成为犯人的人——至少读者必须这么认为。……
其实,其中的第一二两条,在推理小说的另外一种经典模式“暴风雪山庄模式”里也说得通。暴风雪山庄模式就是登场人物都集中在一个被暴风雪封闭了外界通路的孤立空间里,命案在整个与世隔绝的环境里发生,因此凶手一定就藏在登场人物之中。
“无人生还”模式是在“暴风雪山庄模式”基础上的另类升级。按我自己的理解,在“暴风雪山庄模式”,虽然人一个接一个被杀,活着的人变得越来越少,但留下来的活人是不能变得太少的,否则,嫌疑人范围缩到太小,读者猜凶手的乐趣就没有了。
而且,《作者不详》里的侦探说,“无人生还”故事的作者往往还要想尽办法让剩下来的人看起来都不可能犯案,有的有不在场证明,有的不可能进入密室,等等。总之,在“暴风雪山庄”模式里,登场人物是有限的,但死人数其实也是有限的。
但“无人生还”模式就不一样了。用《作者不详》里侦探的原话来说:
(在无人生还模式里),登场人物确实在减少,而且没有密室和不在场证明之类令犯人隐藏的要素。相反,密室和不在场证明都是可以瓦解的,唯独‘死亡’不能被瓦解。本应成为嫌疑者的人物,接二连三地得到了‘死亡’这一牢不可破的不在场证明。这是两个设定之间的最大差别。”满足刚才说的第三和第四个条件,特别是第四个(登场人物之中没有能成为犯人的人),才是最为重要的。
所以,满足第三和第四个条件,特别是第四个(登场人物之中没有能成为犯人的人),才是最为重要的。“无人生还”是把本来被锁定是凶手的人一个个用他们自己的死亡给排除掉,最后读者居然发现,根本就没有人可能犯案。思索这其中的矛盾出在哪里,是无人生还模式带给读者的巨大巨大乐趣,也是考验作者诡计设计功底的关键所在。
比如说,一种很常见的诡计就是,凶手把自己的自杀伪装成他杀,这样就把自己的凶手身份隐藏起来了。很多推理小说老粉一看到无人生还模式,就会去推测哪个被害者有可能用什么手法来伪装自杀。
我这里不剧透《朱雀之妖》里的诡计是不是采用了类似的思路,我只能说,三津田信三在这个故事里设计了一个极其高明的手法来隐藏故事里的凶手。这个手法是严丝合缝地嵌入到故事的几个关键设定中的。至少在我的阅读经验中,这是我读到过的“无人生还”模式里最最高明的障眼法。
直到这个故事的谜底揭晓的时候,读者才会恍然大悟,真凶自始至终其实一直都在读者眼前晃荡,但我们居然就是意识不到ta的身份!
再说下去就要泄底了,就此打住。请原谅我的戛然而止。
《作者不详》这本书到这儿也就介绍得差不多了,希望简中版早早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