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伯利安》是雨果奖、轨迹奖这两大科幻文学奖的双奖作品,也是各种“史上最伟大科幻小说排行榜”上的必选书目。这也是一套我自己读完之后深受震撼的作品。《海伯利安》就像是一首史诗,壮阔又瑰丽;它也像是一部哲学沉思录,从宿命到时间,从痛苦的意义到信仰的价值,再到人与神的关系,它触及到了人类所面对的各种终极命题。《海伯利安》系列的文学表现力之强悍,立意之深刻,都让人叹为观止,它是在文学性和思想性这两个层面上同时震撼到了我。
正好《海伯利安》系列第一部胜在文学性,而第二部《海伯利安的陨落》胜在思想性,那我就索性分成两篇文章来介绍。这一篇,我们谈整个系列的总体评价,介绍故事的背景,然后基于系列第一部来说它的文学性。
我尽量模糊着讲,基本不涉及关键剧情剧透,也不泄底。我到时会另写一篇文章,基于系列第二部《海伯利安的陨落》来谈小说的思想性。
先说一下《海伯利安》系列的总体评价,然后再展开讲细节。
《海伯利安》系列作者
先是作者。
《海伯利安》系列的作者是美国作家丹·西蒙斯,宇宙第一济慈粉,济慈饭圈粉头。他从济慈的长篇诗歌《海伯利安》中汲取灵感,写出了这个《海伯利安》系列。为了表达对诗人济慈的爱慕,西蒙斯甚至在《海伯利安》小说里复活了济慈,还把他塑造成了这套书的隐藏主角,堪称粉丝精神之楷模。
丹·西蒙斯为什么要让济慈来当这个科幻史诗的主角?那可不只是发花痴那么简单,他那番深意,是在系列第二部《海伯利安的陨落》里才显现出来的,下篇文章里再谈。
《海伯利安》和《海伯利安的陨落》的总体评分
五星+:膝盖瘫软级。
读着读着就开始头皮发麻,心跳加速、鸡皮疙瘩噼里啪啦凸起来,最后膝盖一软,跪着读完,这就是膝盖瘫软级。《海伯利安》系列是这个级别的神作。
《海伯利安》系列翻译评分
四星半。
我读的是“读客”策划、吉林出版集团出版的这个版本。有少许翻译瑕疵,但整体完全流畅可读。其实这样一套作者随手引经据典、文字表达上也接近纯文学作品的长篇巨著,能整套翻译出来,就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海伯利安》系列的阅读门槛
高。
《海伯利安》这套书是不太容易读进去的。这主要是因为它不交代故事背景。《海伯利安》的整个世界观非常庞大,但这个世界观是分散在人物的对话、经历中一点点渗透给读者的,有很多关键设定甚至在第二部才交待。读者刚翻开这套书就会直接遭遇一堆作者发明出来的名词和这个世界观里的各种细节,非常容易被整懵。
所以,建议大家读之前先了解一下《海伯利安》的背景设定,网上有相关的视频和文章。当然,等会儿听我说也行。
那接下来我就展开说说《海伯利安》系列的故事框架以及小说第一部在文学性上到底出彩在哪里。
《海伯利安》故事框架
《海伯利安》第一部讲的是主角团一共七个人去一个叫海伯利安的星球上的“光阴冢”这个地方朝圣的故事。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其中的六个人先后讲述自己与海伯利安这个星球的渊源,讲述自己为什么会参与这次朝圣。《海伯利安》第一部就是由这个朝圣之旅中的见闻和六位朝圣者讲述的6个故事组成的。
乍一看,这格局是不是好像很小?
恰好相反!他们这场朝圣之旅的结局居然关系着书里全银河系人类的命运。
那么这些人是谁?他们为什么要去朝圣?朝圣结果为什么又能左右全人类的命运?这就得从《海伯利安》的故事背景说起了。
《海伯利安》的故事背景大致如下:
在距今数百年后的未来,人类已经殖民到了银河系中的很大一部分区域,而且分成了两个相互敌视的阵营。
大多数人类所处的阵营叫“霸主”政权,是一个联邦制的统一政体,已知宇宙的绝大部分星球都由它们殖民和掌控。
霸主政权最关键的一个特点是,他们信任人工智能。那时候的人工智能早已脱离人类的掌控,独立进化了几百年,技术实力已远远超越霸主政权统治下的人类。人工智能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文明,叫做“技术内核”。
那时的人类不但完全无法理解“技术内核”的科学技术,甚至都不清楚“技术内核”到底在想什么。但霸主政权却偏偏心很宽,他们很放心地让“技术内核”的人工智来做自己的决策顾问,还把从经济到军事的很多关键环节都交给人工智能来打理。这听着是不是很有点唐玄宗把兵权都交给胡人将领掌管的意思?肯定要出事嘛!
人类中的另一个阵营叫驱逐者。他们是不相信人工智能的那一派,选择了一条摆脱人工智能自主发展的道路。驱逐者也不殖民星球,而是选择把太空船群落改造成宜居环境,成了一群太空游牧民。
“霸主”与“驱逐者”相互敌视,相互之间隔绝往来已经有数百年,却也没有正式爆发冲突。
但人工智能、霸主、驱逐者三方的微妙平衡,被海伯利安星球上发生的事打破了。
海伯利安处在霸主管辖区域的最外围,是边陲蛮荒之地,虽然几百年前就有人殖民,但相对独立,在这里,人类发现了一个叫“光阴冢”的神秘区域。光阴冢是一堆意义不明的建筑,它们被包裹在“逆熵场”里。逆熵,就是逆时间而行。也就是说,“光阴冢”内的建筑,是不知什么人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建造的。那些未来人把它包裹在逆熵场里,让这个区域逆时间而行,直到与当前的人类遭遇。
是不是听着特别耳熟?诺兰,说你呢,你的《信条》是不是从这儿抄的?
光阴冢还不只是看着渗人,它是真的吓人,因为光阴冢附近还潜伏着一个全身布满利刃的钢铁怪物——伯劳。这东西三天两头就出来在光阴冢附近剁个人,碎个尸啥的。
如果就只是个杀人妖怪那也就算了,关键是这东西似乎掌控着某种操控时空的力量。伯劳看起来完全有能力凭一己之力随手毁灭人类文明,这就很可怕了。好在,光阴冢附近的逆熵场似乎也是用来禁锢伯劳的,伯劳不能离开光阴冢太远,它的活动范围只限于海伯利安星球上的一小块区域。
霸主、人工智能、驱逐者都注意到了光阴冢和伯劳,但也都各怀鬼胎。
霸主政权里的人类对光阴冢和伯劳的来历一头雾水,但有一群人除外,那就是伯劳教会。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崇拜伯劳的宗教组织,在《海伯利安》第一部故事开始时已遍布霸主世界。教会高层似乎掌握着伯劳来历的关键线索,他们把伯劳叫做“大哀之君”,还相信伯劳和光阴冢是决定人类未来命运的关键。伯劳教会偶尔会挑选七名朝圣者,前往海伯利安朝圣,据说每次朝圣的七个人里,有六个都会被伯劳杀死,但伯劳会实现最后一个人的愿望。
而远远超越人类的人工智能,居然对光阴冢和伯劳也充满忌惮。霸主政权察觉到,人工智能似乎在酝酿一项超乎想象的大计划,而这项大计划中唯一不可控制的因素就是光阴冢和伯劳。而且,人工智能似乎也在想方设法阻止人类进一步了解海伯利安的秘密。
最后是驱逐者。驱逐者看起来是把光阴冢当成了是摧毁霸主的武器,他们貌似正在谋划摧毁逆熵场,让伯劳猛虎出笼,灭掉霸主——至少霸主是认为驱逐者想要这么干。
而在《海伯利安》故事的开头,逆熵场真的出现了崩溃的征兆,与此同时,霸主的情报显示,驱逐者正在集结力量准备占领海伯利安星球,一场星际大战一触即发。
就在这时,伯劳教会召集了七位朝圣者,发起了最后一次朝圣之旅。光阴冢和伯劳的秘密,都会在这场朝圣之旅中一一揭示;人类的命运,人工智能计划的成败,也都与朝圣者的个人命运纠缠在了一起。
你看,包裹在这场朝圣之旅外面的,是一个宏大得惊人的世界观。
但——是——,《海伯利安》的好看其实并不是好看在这个庞大的世界观里,我刚才说过,作者丹·西蒙斯的写作手法是刻意削弱对背景的解释,把它们打成碎片撒在小说的各个角落里,他压根就没想特意凸显这个大背景。
《海伯利安》的好看,其实不在于背景的“大”,而在于大背景下的“小”故事。
《海伯利安》的好看,其实是好看在朝圣者们带来的那6个惊心动魄的“小”故事里。
先给大家说说其中的第一个故事《为上帝痛哭的人》,我们不妨从这个故事切入,去领略《海伯利安》的文学特色。
《为上帝痛哭的人》
《为上帝痛哭的人》是第一位朝圣者霍伊特神父讲述的故事,但故事里的主人公,并不是霍伊特神父自己,而是他的一位前辈杜雷神父。
多年前,杜雷神父为了检验自己的一些神学理论,来到海伯利安,寻找一个叫做“毕库拉”的部落。据传,那个神秘部落掌握了获得永生的秘密。
杜雷神父找到了这个位于光阴冢附近的毕库拉部落,他发现这个部落中的人居然真的是永生的。即使受了重伤死亡,身体七零八落,他们的尸体也会在一段时间内自行重组,并且还带着生前十之八九的记忆重新开始生活。
难道这群人是受到了上帝的眷顾,才命享永生吗?当然不是。杜雷神父在他们身上发现了一种寄生生物,露在皮肤外的部分像个“十字形”,附着在人的胸口上,生物体的内部则连接上了人体的每一个组织和神经系统。毕库拉部落的人其实是一群共生体怪物。
原来就是“十字形”在一次次地复活他们。但随着一次次地复活,他们的人性与记忆都逐渐丧失,逐渐变成一群永生的行尸走肉。
就在杜雷神父惊骇不已之时,伯劳居然在毕库拉的一个仪式上现身了,他把“十字形”强行植入了神父的身体。神父既无法剥离十字形,也无法逃离,身负十字形的人只要一离开毕库拉部落,就会遭受剧痛失去意识,最后被其他人抓回去。神父意识到,自己终有一天也会像毕库拉部落里不断死而复生的永生人那样丧失心智,最后变成一具行尸走肉。
那他该怎么办呢?为了维护灵魂的完整,神父用了一种极其骇人听闻的手段来处理自己的身体,避免自己陷入行尸走肉的命运。
他的那个举动,我不剧透,但我可以说的是,哪怕我完全没有看到任何画面,哪怕我读到的只是文字的描述,但我现在想起来,也都还感觉两脚发软……
在采取那个行动之前,杜雷神父是这样说的:
“我不想死,但是我乐意接受痛苦、接受死亡,而不愿做一个不朽的无脑生命。即使现在生命变得如此廉价,我仍旧坚信生命是神圣的……,但灵魂更加神圣。”
至于杜雷神父最后的结局如何,他与故事的讲述者、参与朝圣的霍伊特神父之间又是什么关系,我这里就不多说了。
那我们就从这个故事出发,来提炼一下《海伯利安》六个故事的文学特色。
《海伯利安》的第一层:强烈的感官刺激
首先,《海伯利安》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有感官层面的强烈刺激。
比如《为上帝痛哭的人》是一个科幻惊悚题材,毕库拉部落和那里的十字形让人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诡异感,我读这个故事时脑补出来的画面很有《普罗米修斯》那部电影的既视感,很有克苏鲁的那个味道。很惊悚很诡异很刺激。
再比如在第二个故事《战场恋人》里,主角卡萨德上校在他的虚拟实境军事训练里邂逅了一个神秘女性莫妮卡,莫妮卡总是在虚拟战局最惨烈的时候出现与卡萨德并肩作战,他们一道在虚拟现实中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那些战争。每次幸存之后,他俩都在堆积如山的尸体旁疯狂做爱……这个故事里,有血腥的杀戮,也有香艳的情爱。
又比如在第五个故事《漫长的告别》里,侦探与凶手的追逐和搏杀让我充分享受了一把肾上腺素狂飙的那种紧张刺激。
总之就是,《海伯利安》在感官层面的刺激上,强烈又多样,丝毫不逊色于那些很善于吸引人眼球的通俗小说。
但这只是故事的最表层,丹·西蒙斯可没有满足于呈现一些感官刺激,因为他在每一个故事里,都往上再升华了一层,加上了哲学高度的思辨。
《海伯利安》的第二层:深邃的哲学思辨
比如,在《为上帝痛哭的人》那个故事里,引发读者思考的是:在灵魂的不朽与生命的不朽之间,我们如何抉择?以及,一个人为了维护灵魂的不朽,为了保持信仰的纯粹,到底可以做出什么程度的牺牲?
再比如在第三个故事《海伯利安诗篇》里,故事的主人公——诗人塞利纳斯——在追寻写作灵感的旅途中渐渐陷入疯狂,到最后开始分不清到底是缪斯的存在成全了作家,还是作家在自己的狂想里创造了缪斯。这个故事难免会让读者陷入“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的哲学思索。这还真不是我瞎联想,在小说第二部《海伯利安的陨落》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真的自己挑明了“庄周梦蝶”这个典故。
在哲学思辨上走得最远的,是第四个故事《忘川之水何其苦》,这是很多人心目中《海伯利安》第一部的最佳篇章。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学者索尔·温特伯和他的女儿瑞秋。瑞秋在光阴冢做科学考察时不幸被卷入逆熵场,从此染上怪病,她开始逆着时间生长,每过一天,她的年龄就倒退一天,并且丢失更年长的记忆。索尔·温特伯眼睁睁地看着女儿从一个二十几岁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一天天倒退回小女孩,最后,在朝圣开始时,瑞秋已经是个只有几天大的小婴儿。眼看瑞秋的生命即将终结,索尔却无能为力。
而在这几十年间,索尔一直在做一个噩梦,噩梦里有一个声音让他带着瑞秋回到光阴冢,把瑞秋献祭给伯劳。女儿的遭遇和这个无端的噩梦彻底激怒了索尔。索尔自己正是研究宗教伦理的专家,他知道,这个噩梦分明就是暗示索尔去扮演圣经里亚伯拉罕的角色,那是圣经里最著名的故事之一:上帝命令亚伯拉罕杀死自己的亲儿子献祭给上帝,以此来测试亚伯拉罕的信仰是不是足够虔诚。索尔认为,一个让人类献祭自己亲骨肉,以试探他们是不是虔诚的神,根本就没有资格做人类的神。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存在才有资格成为人类的神呢?
——这个“神何以为神”的思考,贯穿到了《海伯利安》的最终。可别小看这个思考,在下篇文章里,我们会谈到为什么这并不仅仅是宗教人士关心的问题,而是全人类最后都可能要面临的终极问题。
总之,丹·西蒙斯在六个故事里融入了一系列哲学层面的思索,这就是《海伯利安》里这些故事的第二个特色。这让它们与一般的通俗小说拉开了距离。
《海伯利安》的第三层:丰沛的情感
但,这还不够。在哲学思辨之上,我们来到了小说的第三个层次,那就是情感共鸣。丹·西蒙斯不但在这些故事里注入哲学思辨,还注入了丰沛的情感。
这六个故事,实际上是由一条情感线索穿起来的:那就是,每一个故事其实都在写主人公的爱与痛苦。
神父杜雷对信仰有着最深沉的爱,所以他最后要用一个最痛苦的仪式来守护它。我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读者虽然没法直接对那种信仰的虔诚感同身受,但他遭受的痛苦却让我辗转反侧,很久都不能释怀。
在学者索尔那个故事里,索尔与女儿的亲情羁绊让人动容,因此他二十年间一点一点失去女儿的痛苦也格外让人心碎。
更妙的是,作者丹·西蒙斯花了大量笔墨写爱与痛苦,并不只是为了撒狗血,博取读者眼泪而已,这其实是服务于小说最后的主旨的。在第二部《海伯利安的陨落》里,“爱与痛苦”这条情感线索居然与“神何以为神”这条哲学线索合二为一,在最后让这个故事彻底升华。也就是说,小说的第二层和第三层,其实是一体的。这一点,我们留到下篇文章在展开。
小结一下,《海伯利安》这六位朝圣者讲述的故事,有感官的刺激,有哲学的思辨,还有情感的共鸣,这六个故事带给读者的,就是这种从感官到灵魂的全方位的欢愉。
《海伯利安》的第四层:疯狂的文学炫技
但这些就够了吗?
还不够!
在这些之上,其实还有一层,《海伯利安》文学性的第四层,那就是丹·西蒙斯在文学手法上疯狂的炫技——
这六个故事,丹·西蒙斯居然用了六种写法,有的是日记体,有的是第一人称,有的是受限第三人称视角。不但文体多样,而且切换到每一个故事时,作者叙述的口吻、精气神,乃至文字的节奏、氛围、气质,都会随之一变。读诗人塞利纳斯那个故事时,我们仿佛是在听魏晋狂士慷慨高歌,在听李白醉酒之后口吐狂言。读学者索尔那个故事时,我们又感觉到那是一个温文儒雅的学者努力克制着内心的波澜将自己的悲惨遭遇娓娓道来。
除了在写作风格上随意所欲的切换,丹·西蒙斯还在这六个故事里尝试了大量的类型融合,也就是把不同的故事元素、故事主题融合进同一个故事里。
比如神父那个故事,在我看来就是《异形》+《耶稣受难记》,是科幻惊悚与宗教救赎题材的缝合怪,而且是缝合得天衣无缝的那种缝合怪。
再比如第五个故事《漫长的告别》,书虫朋友们一看这标题就知道这是致敬硬汉派推理大师雷蒙德·钱德勒的同名名作的。这个故事的底子也的确是个硬汉派推理故事,而且故事里的硬汉是个特别猛的女侦探,很有意思。
不过,丹·西蒙斯可不会真的老老实实地写一个硬汉派推理故事。《漫长的告别》这个故事是引出书里人工智能那条线索的,它说的是:人工智能创造出的一个拥有诗人济慈的记忆和人格的赛博体被人谋杀,他在重启备份人格之后复活,跑去委托那位女侦探调查是谁杀了自己。他们发现,这件事居然跟人工智能讳莫如深的那个大计划有关,而济慈这个死了好几个世纪的诗人竟然是这个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复活的济慈第一次找到女侦探的时候,女侦探问济慈:
“(你死亡的)那种状态持续了多久?”
济慈回答:
“我的死亡吗?大约有一分钟吧,然后我的人格备份被激活了。”
女侦探实在是忍不住,笑出声来。济慈问她笑什么,女侦探说,笑的当然是你的死亡概念,死一分钟也叫死吗?
结果,一丝悲伤掠过济慈的眼睛,济慈回答说:
“或许对你来说很好笑,但你完全不了解对技术内核的成员来说,丧失一分钟……连接……意味着什么。那是万古的时间和信息。数千年无法交流的死寂。”
——你品品这味儿,这是多正宗的赛博朋克范儿啊!
所以,这篇故事其实不只是《漫长的告别》,它是《漫长的告别》+《攻壳机动队》,是硬汉派推理与赛博朋克题材的缝合怪,当然,也是缝合得天衣无缝的那种缝合怪。
你看,《海伯利安》这一本书里,就包含了六七种写作手法和至少十几种故事原型,这本书不但是科幻迷的盛宴,也是文学爱好者围观文学技法花样炫技的大型吃瓜现场。
——这,就是《海伯利安》,一部磅礴、深邃到让我花了7000字也只能极其粗略地提及其万一的巨著。
我没法说尽这本书,只是希望以上这些感想,能对你进入这个辽阔无边的海伯利安世界起到一点点帮助。
至于为什么诗人济慈会与人工智能的计划产生关联,“爱与痛苦”又是如何与“神何以为神”这个终极思考联系在一起的。这些悬念,我们留到《海伯利安的陨落》的导读里再展开。
文:魏知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