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舒爽,好开心!
被《瞬息全宇宙》全方位戳中high点,现在整个人都沉浸在幸福感里。感觉已经好几年没看过这么对我胃口的电影了,《瞬息全宇宙》让我这个迷恋了三十多年电影的老影迷仿佛在人到中年时重遇初恋情人,结结实实地重温了一次电影的美好和伟大。我现在老泪纵横,每一滴眼泪都是满满的幸福,哈哈。
(下面先说说《瞬息全宇宙》为什么那么打动我,然后顺便推荐一些同类型影片。)
为什么《瞬息全宇宙》搞得我小鹿乱撞、方寸大乱?
这几天反思了一下,发现自己这小半辈子对电影的喜好很专一,心目中最美好的电影都跟《瞬息全宇宙》一个模样,那就是——
“迷幻的外表+温柔的内核”。
迷幻的外表
首先,我最喜欢的这类片子都有很强烈的迷幻感。就好像导演在创作影片时去了趟云南,不小心吃下了能让人产生幻觉的“红伞伞白杆杆”,他们带着满脑子的幻觉、亢奋和混乱拍出了那些片子。你能感觉到片子传达出来的情绪、氛围有别于一个人情绪稳定、思维清晰的那种平常状态。
这些影片就像是一场场梦境,让我跟随着角色的经历坠入梦中,跟着他们一同在梦里彷徨游荡。在梦的世界里,逻辑变得有点异常,符号变得有点错乱,同时也充斥着各种天马行空的事物。我最爱的那些电影首先都有这种如梦似幻的气息。
这部《瞬息全宇宙》就很典型,片子有极端强烈的迷幻感。片子里的平行宇宙,一点儿也不像是《蜘蛛侠》《奇异博士》里那种平行宇宙。
漫威的那种平行宇宙是科幻的,而《瞬息全宇宙》的平行宇宙是迷幻的。
这部电影里对平行宇宙的表现手法,与其是说女主魂穿到了平行宇宙里,还不如说更像是女主在经历一场天马行空的梦境,或者是更像是一个吃了大量致幻剂的人正在体验那种感知觉被扭曲的心理状态。
从这方面来看,《瞬息全宇宙》可以说就是一个——
“致幻体验模拟器”。
它是用凌厉无比的剪辑、迷幻的色彩、天马行空又出人意表的情节发展,来模拟出吃下致幻剂之后的种种迷幻体验。

其实抛开导演的表现手法,光看从剧情上看女主角经历的那一切,也会发现片子里其实有无数关于致幻剂的暗示。女主角的知觉扭曲,她类似宗教洗礼般的神秘体验,以及在很短的时间内剧烈地改变世界观,这些都是服用致幻剂的典型体验。
还有, 女主那种能在同一刹那感受着一切,与一切融为一体的感觉,也是服用了致幻剂之后的重要标志。很多人摄入致幻剂之后,都会报告说他们的“自我”仿佛溶解了,自己好像融入到整个宇宙里,感觉天人合一。
这种自我消融、体验一切、天人合一的感觉,如果要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其实就是: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正好就是《瞬息全宇宙》的英文片名。
以上这些就是 “迷幻的外表”。我心目中最美好的这类电影,首先都得有这样一个非常凌厉张扬、想象力和表现手法都炸裂的外表。
温柔的内核
但与此同时,另一方面,这些影片在这个张牙舞爪的外表之下,却同时又有一个反差非常剧烈的内心。就像《瞬息全宇宙》里那些狂暴的想象和奇妙的剧情发展,最后都是服务于一个非常温柔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
当你遍历人生的所有可能选择,当你看见过宇宙所有的可能性之后,你会有什么感悟呢?
你的感悟也许是“世间一切皆空”,就像女主角的女儿那样,见过一切、经历过一切之后,一切也就都无所谓了,宇宙的尽头是一个毁灭一切的百吉饼,是彻底的虚无。
但是,你也许还可以有另一层感悟。中央美院的董梅老师曾经把《红楼梦》的主旨提炼为八个字:
“万境皆空,不舍有情”。
我觉得,这八个字也就是《瞬息全宇宙》里女主最后悟到的东西。
董梅老师写道:
“空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世间万物,都不过是成住坏空,所以,情才是生命的支点,才会为生命注入存在的意义。”
这也正是《瞬息全宇宙》里女主最后的选择:哪怕我见过一切,哪怕我也知道最后一切成空,但此时此刻,我还是选择用我的情把我们这些独自漂浮在空空宇宙里的灵魂连接在一起,用我们这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羁绊让这个荒芜的宇宙产生一点点意义——这就是“万境皆空”,但“不舍有情”。

很多人看完《瞬息全宇宙》之后觉得故事结局非常老套,又是西方白左和稀泥那一套,和解、爱、接纳自己,都是老生常谈了,但在“万境皆空,不舍有情”这个层面上,我觉得这是个特别温柔的结局,我非常被它打动。我看这片子时是前2/3笑到脸抽筋,但后1/3这层含义浮现出来的时候,又哭到脸抽筋。
上面这些,就是我心目中最美好的电影里的第二个层面——一个温柔的内核。
1+1>>>>>>>2
想来有点矛盾,我这人挺反感温情挂的,总觉得纯煽情特别膈应人,豆瓣电影top250里有很多走纯温情路线的高分电影,它们在我这儿评分都挺低的。但为什么“温柔的内核”一旦加上了前面那个“迷幻的外表”就会变成一颗情感炸弹,让我完全失去抵抗力呢?
想来大概是因为自己在生活里是一个感性被理性压得很死的人,头脑里有各种条条框框凌驾在感情之上,而那些充满迷幻感的画面和情节,正好帮我摆脱了束缚、摆脱了框架。沉浸在那样一个超现实的氛围里时,我的理性可能暂时放松了警惕,于是情感就不加阻塞地喷薄而出,与那个温柔的内核产生强烈的共鸣。
“迷幻+温情”,大概就是这样成了我情感宣泄的出口,成了我私家的心理治疗方案,也成了我的毕生所爱。
梦境模拟器
刚才我说,看《瞬息全宇宙》这样的电影就像是跟着导演的镜头做梦。其实,我们也都知道,梦里不光有天马行空,更有炽热的情感。梦是对理性的松绑,是对情感的释放。往往只有在梦里,我们才会释放那些压抑在心底的愤怒,才会放纵自己沉湎于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哀伤,才会回想起那些在清醒的生活里似乎早已被忘却的思念……
所以“致幻体验模拟器”这个词可能还不足以概括《瞬息全宇宙》这样的电影,它们其实是“梦境模拟器”,迷幻感加上了一个温柔的情感内核之后,就成了一个梦。
都说“电影是造梦的艺术”,这当然只是个比喻,但我心目中最美好的这类电影却是在实践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它们真的就是在银幕上复刻梦境,让我们这些观众随着角色一起,醒着做梦。

“梦境模拟器”类型影视剧片单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对这种“迷幻的外表+温柔的内核”的电影有强烈共鸣。如果你是同道中人,那么下面这些同样拥有迷幻外表与温柔内核的“梦境模拟器”应该也会像《瞬息全宇宙》一样博得你的欢心。
第一部:《双峰》第三季
我心目中的宇宙第一神片。如果我死后被允许给上帝捎去一部影视作品,来向祂彰显我们人类的荣耀,那我就会带上大卫·林奇导演的这部《双峰》第三季,我会跟上帝说:“你看完这个就知道我们人类的精神最远曾经去到过哪里。”
论表现迷幻感,自称第二,地球上没人敢说第一;大卫·林奇是个大仙,但也是个极其温柔的人,《双峰》系列里,主人公探员库珀孜孜探寻25年,以凡人之躯挑战恶魔,搞出那么多神神叨叨的东西,但最终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改写命运,救回一条25年前就已经逝去的生命。

第二部:《空房间》
韩国导演金基德代表作,第一次看此片时被影片后1/3的神展开震惊得很久说不出话来。如果你觉得片子前2/3挺闷的,千万要挺住,这片子会在后1/3飞起来。

第三部:《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米歇尔·贡德里作品。最好的梦境电影,也是最好的爱情电影。

第四部:《太阳浩劫》
丹尼·博伊尔导演作品。情节是科幻的,讲的是人类拯救太阳系;但气质是迷幻的,迷幻劲儿大到冲出了太阳系。

第五部:《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终》
看不懂但大受震撼。看完之后好像从一个很长的梦里醒来,又好像没醒。

第六部:《如影随行》
赖声川导演的舞台剧。舞台剧也可以迷幻,也可以像个梦。

第七部:《杀妻总动员》
关口现导演作品,可能是与《瞬息全宇宙》气质最接近的一部电影。表面极尽荒诞,内里极度温柔。

第八部:《路边野餐》
中国导演毕赣作品。毕赣可能是中国目前最善于表达这种迷幻的超现实感的导演。他的第一部长片《路边野餐》只看画面会让人以为是《乡村爱情》电影版,但实际上片子却是大卫·林奇附体,愣是在一个看似极其粗糙的农村现实背景里营造出迷梦般的氛围。而这场迷梦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主人公对逝去故人的思念。

第九部:《太阳照常升起》
中国导演里其实还有一位营造迷幻感的大师,那就是姜文,只是他的这一面很少被人关注到。他的影片《太阳照常升起》的最后一part是中国影史迷幻感登峰造极的片段。

(这份“梦境模拟器”类型的影视剧片单,是我这几天凭记忆联想到的,很不全面,抛砖引玉,欢迎补充。)
文: 魏知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