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一聊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微型科幻小说《蛋》,先复述小说内容,然后分析它到底炸裂在哪里。这篇小说触碰到了一个可能是这个宇宙里最不可捉摸、最让人困惑的终极哲学问题:为什么存在意识?为什么我们都有主观体验?
《蛋》的作者是安迪·威尔,代表作《火星救援》《挽救计划》。《蛋》这部小说一共就两千字左右,那我接下来就先把主要内容跟大家复述一遍——
小说的主人公在某个地方醒来,四下张望,发现只有一片虚空,他回想起自己刚才遇到了严重车祸。这时候,对面有个人走过来(我们就叫他“神秘人”好了)。主人公问神秘人:我这是死了吗?
神秘人点点头,说:“嗯。但是别难过,人固有一死。”
主人公又问:这是什么地方?这是死后的世界吗?”神秘人不置可否,说“可以这么说吧”。
主人公问:“那你是上帝咯?”这回神秘人大方承认:“是的,我是上帝”。
主人公问:“那我接下来要去哪儿?上天堂下地狱,还是去别的什么的地方?”
神秘人说:“都不是,你会去转世。”
主人公说,“哦,转世是印度教的主张。看来印度教是对的咯。但我不喜欢转世这件事。转世后,我又会变成白板一块,对吧? 我这辈子我经历的一切,我做的事,都不再有所谓,那转世的意义在哪里呢?”
神秘人回答:“也并非如此!所有你前世的知识和经验,都伴随著你。只是此刻你并不记得。”
神秘人接下来又很郑重地补充,他说: “你的灵魂远比你所想的要壮观、美丽和宏大。一个人脑只能承载你的很小很小一部分。你只需投入你的一小部分到这个容器之中,将其取出之后,就获得了它所有的智识。
“你……还没来得及伸展自己,感受你巨大意识的其他部分。如果我们在此逗留时间够长,你就会开始想起所有事。不过我们没必要在每次转世之间这么做。”
主人公问:“那我到现在转世多少次了?”
神秘人回答说:“很多很多。……下面这一世,你会是公元540年的一个中国的农家女孩。”
主人公一听非常惊诧,“你要把我送到过去?”
神秘人说:“嗯……理论上是吧。你理解的时间只存在于你的宇宙。我来的地方和你那里是不一样的。”
主人公追问:“那你是从哪里来的?”
神秘人说:“我来自某处。在别的地方,那里也有像我这样的。我知道你想知道那里是什么样的,但老实说,你不会理解的。”
这时候,主人公突然想到了什么,他问:“如果我可以转世到其他时间,就说明某些情况下我可以遇到我自己。(我很有可能会转世成我对面那个人。这不是很奇怪吗?)”
神秘人说:“当然。这是一直都有的事。但每世都只有自己那一段生命的记忆,所以你们相遇的时候,你自己是毫无察觉的。”
主人公还是对转世就没了记忆这件事耿耿于怀,他又嘟囔了一次:“那这一切到底意义何在?”
神秘人盯着主人公的眼睛,说“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我为你创造这整个宇宙的原因,在于为了让你成熟。”
主人公以为自己听错了,他问:“你是说让’我’成熟起来?你是说全人类吧?你是希望我们人类成熟起来?”
但神秘人给出了一个非常让人吃惊的回答,他说:“不,不是全人类,就是你。我为你创造了整个宇宙。每一世你都成长,变得更成熟,变得更有智慧。”
主人公没想通,说:“只有我?那其他人呢?”
神秘人说:“没有其他人,在这个宇宙中,只有你和我。”这世界上所有其他人……“都是你。都是你不同的转世。”
主人公这下彻底惊着了,说:“等等!我是所有人!??每个曾经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我?”
神秘人说:“现在活著的也是。”
“难道我是林肯?”
神秘人说:“没错啊,你同时也是约翰·布斯”。布斯就是刺杀了林肯的那个人。
主人公惊得面无血色:说:“难道我也是希特勒吗?”
神秘人说:“对,但你也是他杀害的千百万人。”
主人公颤抖了:“我是耶稣?”
神秘人说:“没错。你也是他的所有信徒。“每一次你伤害其他人,都是在伤害自己。每一次你行善举,都是在帮助自己。他人经历过或即将经历的一切快乐和痛苦,你都会经历。”
主人公好不容易缓了过来,他接着问:“那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你要做这些?”
神秘人说:“因为有一天,你会成为像我一样的存在。你是我的同类,你是我的孩子。”
主人公难以置信,说:“你是说……我也是一个上帝?”
神秘人说:“现在还不是。你是一个胚胎。你还在成长。当你经历了所有时间里所有人的一生,你就足够成熟,可以出生了。”
主人公说:“所以这整个宇宙,只是一个……”
神秘人帮他说完:“一个蛋”。最后他说:“现在该是你去下一世的时候了。”
然后,神秘人就送主人公上了路。
小说到这儿就结束了。
下面说说为什么这篇小说是我心目中的微型科幻第一神品。这是因为它正面回应了我的一个终极哲学困惑。
这个问题缠绕了我半辈子,说起来既简单又很复杂,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为什么存在‘我’?为什么我是在此时此地,用我的眼睛、用我的主观体验在感受世界?而不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在另一个人的主观体验里感受这个世界?”
因为没有找到相关的正式哲学讨论,所以只好自己给这个问题命了个名,我把它叫做:意识的困难问题下的主观体验非对称性问题。
我知道这很绕,没办法,终极哲学困惑嘛,复杂一点还请谅解。
我试着解释一下——“意识的困难问题下的主观体验非对称性问题”,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
1.意识的困难问题——这部分是被哲学家正经讨论过的。
2.主观体验的非对称性——这部分才是我没有找到相关讨论的。
1.意识的困难问题
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意识的困难问题”。
“意识的困难问题”这个概念是由哲学家大卫·查默斯提出的。他指出,关于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我们需要有两个层面的解释。
第一个层面叫做“简单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物理系统(指的当然主要是人类的神经系统)基于何种规则产生意识。意识的简单问题,其实也就是问意识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听到这个不知道你是不是会有点惊讶:难道这个问题不就已经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困难问题吗?怎么会是“简单问题”呢?
没错,迄今为止,神经科学家对于意识的神经基础的理解,还仅仅只是摸到了一点点边而已。到底什么样的神经系统在什么条件下会产生意识?这个问题可以说就已经是神经科学里最最困难的超级困难问题,科学家至今也没有找到答案。
但是,与下面这个真正的“困难问题”相比,刚才这个问题就真的只能算是“简单”的了。
那什么才是哲学家大卫·查默斯心目中的意识的“困难问题”呢?
“意识的困难问题”,就是:为什么会有主观体验?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感觉有一个“我”在感知世界?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能够产生意识的人脑只不过是经过了重新排列的物质粒子而已。如果我们承认物质世界是客观的,那为什么会在这个客观的世界里产生出“主观体验”呢?
物理学家泰格马克在《生命3.0》里用下面这样一段话来表述“意识的困难问题”:
当你开车的时候,你会体验到色彩、声音、情绪和自我感。但是,你为什么会经历这些体验呢?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有体验吗?如果你正与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比赛,你们都是从传感器或感觉器官获得输入信息,然后处理信息并输出运动命令。但从逻辑上来说,驾驶的主观感觉却是另一回事,这种体验是可有可无的吗?如果是的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泰格马克这段话就是在问:
如果宇宙的本质是客观物质,那么即便宇宙中诞生出了像我们这样复杂的有机生物,那我们也应该只是像无人驾驶汽车这样的没有主观体验的存在(也就是哲学家说的“哲学僵尸”——可以做出人的所有反应、但是没有主观体验的东西),我们的神经系统或许可以强大、灵活到应对各种环境问题,但我们的大脑里不应该有一个“我”,不应该有一个正在观察着环境的“主观世界”。
客观的物质世界与主观的体验之间有一道不可弥合的鸿沟——这就是“意识的困难问题”,这可能是这个宇宙中最不可思议的谜。
2.主观体验的非对称性
“我”的存在本身已经是最不可思议之事,然而更让人困惑的是,为什么“我”是在我这个身体里、通过我的这一双眼睛在观察着、感受着这个世界?
那就是刚才说的第二个关键词:主观体验的非对称性问题。
如果“主观体验”是平等地、对称地存在于所有物质中的(至少是平等地存在于所有神经系统之中),那为什么“我”不是出现在“你”的眼睛背后,为什么“我”不是出现在历史上或者未来的任何另外一个人的神经系统里?
为什么,只有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我,才是我?
主观世界,竟然是,非对称地,只存在于此时此地,只能通过我的眼睛在观察这个世界!!——这就是我杜撰的“主观体验的非对称性”的意思。
(请注意:如果你对这个困惑的回答是:“废话,当然是因为你的基因、你的经历跟我不一样啊,你的基因、你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你当然在你自己的身体里啊”,如果你打算这样反击我,那你就是根本没听懂我在说什么。你其实是在用“意识的简单问题”那个层面在反驳我)
关于这个“主观体验的非对称性”,我想来想去,大概只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
主观体验本来就是非对称的,因为这个世界上其实只有一个“主观体验”,那就是“我”的主观体验。世界上其余所有的人都是没有主观体验的行尸走肉(也就 “哲学僵尸”)。
也就是说,虽然我现在正在唾沫横飞地向你传达我的观点,好像是你、我、他,大家都有主观体验一样,但你其实根本就没有主观体验。我实际上是在对着空气说话。
如果接受这个解释,那我等于是宣称自己是宇宙的中心。这种解释,简直狂妄到无以复加。我不喜欢这个解释。
第二种解释:
那么,就只剩下第二种解释。那就是“非对称性”并不存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主观体验其实都是等级的、都是共通的!
这就意味着,总有一天,以某种形式,“我”会经历一次“你”的主观体验。宇宙中所有的、古往今来所有的主观体验,都会以某种方式被“我”感知一遍。这样一来,非对称性就消失了!因为“你”就是“我”!
虽然此时此地,我只在我的身体里体验着、观察着这个世界,但在我目前无法感知的彼时彼地,终有一刻,我会在你的身体里,体验、观察这个世界。然后在一个、在下一个主观体验里感知这个世界……
最后,也许在某种不可名状的存在里,“我”“你”……在无数次“轮回”里,我曾经体验过的所有的主观体验,都会以某种形式汇总在一起。那将是我真正“醒来”的时刻!
——而安迪·威尔的《蛋》所描述的,难道不就恰恰是我这个第二种解释吗?这就是为什么我当年读到它时感觉头皮炸裂,很久都缓不过来。也许,这就是“主观体验”的真相。
刚才提到的这些哲学困惑,我以前向身边亲友提起过,结果没有一人能理解。万万没想到,一个远在地球另一边的美国科幻作家,很明显地在困惑着同样的问题,而且,他通过《蛋》这篇小说给出的答案,正是我心目中关于这个困惑的唯一合理解释。
那时的震惊,至今记忆犹新。
总有一天,我要找到机会,当面跟安迪·威尔讨论这个问题。
我是魏知超。我会在这个频道里继续跟大家分享、讨论和解读各种类型的书。如果你喜欢我的节目,请关注、点赞、收藏、评论,这对我非常重要。谢谢你的支持,咱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