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缉令》是一部玩枪的电影,玩得很嗨,把浪漫主义的枪战风格玩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Timur Bekmambetov这个俄罗斯导演有着异常诡谲的画面想象力,如果你看过他的《守日人》,一定不会忘记铁木尔的战马穿透城墙以及跑车在摩天大楼的幕墙上甩尾的那几个名场面。
一般来说外国导演初到好莱坞时总会缩手缩脚,没想到这家伙却一点也不怯场,一上来就玩得跟在老家时一样嚣张。影片里Angelina Jolie和James McAvoy那一次次无比华丽的爆头可算是风华绝代的枪技了。
小时候很喜欢看枪战片,那时大多数好莱坞和香港电影里的枪战场面现在看起来都该算是“极端浪漫主义”。所谓“孤胆英雄打不死”,只见英雄身边的各种物体被子弹打得屑末横飞、火星四溅,英雄自己就是一点事都没有。英雄们也从来不用换子弹,甚至开枪后都没有子弹壳从枪匣里掉出来。
——如此囧囧有神的浪漫主义枪战传统是怎么发展到现在这幅风华绝代的面貌的呢?
我们从后往前倒过去看好了。
《生死狙击》
《通缉令》一开篇就玩了一招无比华丽的超远距离曲线爆头狙击。这一狙简直可以说是“天狙”,狙击竟然也有这么浪漫主义的玩法。
与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之前有一部叫《生死狙击》(shooter)的影片。片子整体不算出色,不过片子里对于狙击技术的介绍倒算是展现了狙击最“写实主义”的那一面。
片中对狙击技术最写实的展示,莫过于它终于正视了“弹道在远距离情况下并不是一条直线”的问题——在超过一定距离后,子弹其实会先往上漂浮,然后再下坠。所以现实中真正进行远距离狙击时,瞄准镜的准星并非正对目标。狙击手要根据当时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自己与目标的距离、当时的风速等等)心算出准星偏离目标的距离。狙击其实并不单纯是一项“手艺”,它对脑力的要求可能更高。
而在《生死狙击》之前,几乎所有影视作品里表现狙击的主观镜头,都是把准星对准目标的。这大概倒不完全是因为导演们缺乏狙击的知识,也有可能是他们怕一般观众不了解。与其费力解释,不如干脆把准星正对目标,拍成“看上去很准”也就可以交代了。
《城市猎人》
在看到《通缉令》的“天狙”之前,我心目中的第一神狙一直都是城市猎人寒羽良。小时候心里一直有个疑问,枪械射击类项目的奥运冠军级选手与特种部队里的狙击手以及善用狙击的顶级杀手相比,到底谁的枪法更好呢?
我估计,在用枪的综合素质上,奥运冠军当然不能和后面两种人比,实战对决的话肯定被秒杀。但纯粹比拼枪法呢?我到现在也没有答案。
《城市猎人》里给出的答案是,即便只比枪法,奥运冠军也不是职业人士的对手。寒羽良说,奥运冠军只是业余水平的世界第一,而他才是职业水准的世界第一。在《城市猎人》中,寒羽良可以在数公里外连续击中奥运冠军的枪杆,还可以射掉对手的皮带扣。业余在职业面前不堪一击。
《黑鹰坠落》
如果狙击是“神准”的极致,土匪手里的AK47就是“不准”的极致了。
这方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黑鹰坠落》(Black Hawk Down)。《黑鹰坠落》和之前的几部同类写实作品一样,都浓墨重彩地去展现那种被子弹击中后残肢断臂横飞的恐怖后果,但《黑鹰坠落》还同时传达出另一个信息:如果真被子弹击中了,那的确是非常惨,但有时候,要想被打中也没那么容易,尤其是当对面站着的,是拿着弹道极度飘忽的AK47而且连瞄准镜都不爱用的土匪时。
片子里有这样一段情节:美军顾虑到自己是维和部队,故不能主动攻击,他们必须要确认自己被攻击才有权自卫。而确认自己被攻击的信号居然就是“听到耳边有子弹飞过的声音”!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枪林弹雨中说出这句话的美军士兵看起来没怎么紧张,仿佛并不存在多少“听到耳边有子弹飞过的声音”时也会有子弹击中他的危险似的。
影片中还有一幕是后来美军士兵徒步跟在装甲车后面拼命撤退的时候,后面有一些暴民在不远处边追踪他们,边对着跟着他们扫射。可是,并没有士兵中枪倒地,也没有人慌张地躲避。
这些看起来很不合理的画面恰恰是非常难得的另一种写实。《黑鹰坠落》里的枪战双方是“专业对业余”。尽管索马里的暴民在人数、火力上占尽优势,但这种优势被命中率的巨大差距抵消了。这一仗也因此才打得起来。
《慕尼黑》
《黑鹰坠落》里的这种写实主义枪战,是从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开创写实枪战的新面貌后才逐渐流行起来的。
斯皮尔伯格自己在《拯救大兵瑞恩》之后也一直乐此不疲,即使在《少数派报告》这样未来感十足的科幻题材里,他也在贯彻写实的理念,里面的各种动作场面都被故意处理得十分笨拙。
后来在《慕尼黑》这部作品里,斯皮尔伯格算是把这种极端写实主义的手法推到了极致。不过这一回,老斯似乎有点玩过头了,以至于我估计多数观众后来可能根本就回忆不起来《慕尼黑》里的枪战场面。
大多数时候,电影里的枪战之所以精彩,就在于它被浪漫地夸张了,而现实的枪战往往是十分无聊的。《黑鹰坠落》、《拯救大兵瑞恩》这类战争题材里使用的枪械火力十分强大,巨大的破坏力造成的血腥杀伤场面不经过浪漫修饰反而更能震撼人心,而火力级别轻量得多的街头混战如果仍然使用这种极端的写实主义来表现,就一点都不“刺激”了。
《慕尼黑》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开了枪连点火光都没有,中枪和绊倒看起来没什么差别,这还有什么看头?斯皮尔伯格把写实主义的枪战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他自己后来似乎是有点走火入魔了。
“避弹术”种种
在写实主义的枪战里,如果对面有人朝你开枪,你就只有躲,躲不开就免不了是残肢断臂飞舞的场面了。
而浪漫主义这一派可不是这样。在《通缉令》里,除了“躲”,子弹竟然还可以被“拦”住。风华绝代的神枪手们对弹道的控制水平可以精确到用子弹打下另一颗在飞行中的子弹。这就很像武侠小说里高手们的对掌了,对方挥出一掌,我也可以挥出一掌硬拼。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是因为《通缉令》里的神枪手们是特异功能人士,可以把自己的动作和反应能力提高到跟得上子弹的程度。
在《城市猎人》里,寒羽良也可以做到用子弹来拦截子弹,不过这当然经不起推敲,毕竟连速度快到子弹那个级别的Neo也只能来一个无比华丽的后仰避弹,更何况身为普通人类的寒羽良呢?
同样是避弹,Neo的华丽后仰在技术水平上与“枪拳道”相比就差远了。
“枪拳道”(Gun kata)是美国导演Kurt Wimmer发明的一种把功夫和枪战融合在一起有趣玩意儿。
他在《撕裂的末日》和《致命紫罗兰》这两部影片里都玩过这一套。“枪拳道”是Wimmer虚构的一种避弹术,它的精髓是想办法让对手的枪没法指着自己。在远距离使用时,“枪拳道”就相当于武侠小说里“凌波微步”一类的功夫,是“身法”,通过改变身体姿态和位置避开对手的弹道;而在近身使用时,它就是类似擒拿手的“手法”了,通过拨开对手手中的枪,使对手即便开枪也打不到自己。
当然,“枪拳道”也是浪漫主义的,经不得推敲。如果对手的枪法够好,那么至少在远距离对决中,拳枪道就几乎没意义。你可以想象一下CS里的远距离对决,你如果不停跳跃,对面如果是菜鸟的话,那可能会因为你动来动去更难打中你,但对面如果是高手,那无论你怎么跳,对方也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你在半空爆头。毕竟你要避开弹道的话得扭得死去活来,而对面的枪手只要微调枪口朝向就够了。
但不得不说,“枪拳道”这东西尽管看起来极端中二,但在概念上十分逗趣。
枪战与功夫
说到枪战和功夫的结合,其实《星球大战》算是很早的尝试之一。绝地武士们不就是用冷兵器对抗热兵器吗?
当然,绝地武士的避弹术也不太经得起推敲。绝地武士们的动作速度明明看起来就正常人差不多,怎么可能抵挡住热兵器?绝地武士这种水平如果放到一般枪战片里早就该被打成马蜂窝了。他们之所以在《星球大战》里混得这么好,大概是因为那里面激光枪的“子弹”飞行速度居然慢到用肉眼都能看得到的地步。所以实在不是绝地武士们厉害,而是帝国的热兵器技术实在太差了点。
如果非得让冷兵器对抗热兵器,那么耍冷兵器的高手们速度也非得达到子弹级别不可。与《星战》相比,《最终幻想7:圣童降临》里的冷热兵器对抗就有说服力得多,因为身手够快。
徐克与吴宇森的“双枪互指”
说回到枪拳道。
其实枪拳道的概念,徐克和熊欣欣早在《顺流逆流》这部被严重低估的神作里就已经玩过了。只不过片中相关镜头太短,不如Kurt Wimmer后来玩得那么嚣张,所以似乎很少被人提及。
说句题外话,我觉得“鬼脚七”熊欣欣作为武指的天赋一直被严重低估了,《顺流逆流》里动作的生猛都被归功于徐克的镜头运用,《七剑》的功劳也不知怎的全都归给了刘家良。
熊欣欣给《顺流逆流》设计的一场对决,很像后来枪拳道里的近身搏斗。其实这一段比Kurt Wimmer的花拳绣腿凌厉了不知多少倍:
《顺流逆流》里的枪战除了上面这段枪拳道的前身之外,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这段镜头:
徐克拍这样一个桥段,是在讽刺他的“老友”吴宇森吗?毕竟这种两个人拿着枪对指的画面,一直是吴宇森的招牌。
在吴宇森的片子里,两个人拿枪互指的标准进程是:两个人唧唧歪歪很久,但就是不开枪,等到没话说了之后,一定是两个人像约好了一样同时开枪,而且结果一定是两个人居然都死不了。
吴宇森的这种“双枪互指”名场面是小时候困扰我很久的“百思不解之谜”。我小时候看吴宇森的片子,就总是纳闷,这种场面怎么可能出现呢?两个人都拿枪指着对方,只要先扣动扳机,对方就一定挂了啊。面对面的时候,对方根本很难看到你手指是否在扣动扳机,所以你尽管扣动扳机就行,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上天了。况且以死相搏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拿枪指着对方却不开枪呢?
难怪有些西方观众会觉得吴宇森的电影是gay片。这种拿枪互指又都死不了的场面,分明就是两个人在调情嘛。
所以当年我看到《顺流逆流》里“双枪互指”这一段场面时,几乎兴奋得跳起来。这才是双枪互指时应该出现的场景嘛!
“我们现在平手。”
“平手?白痴!枪是用来杀人的,不是用来说话的!”
这段话,分明就是徐克说给吴宇森听的嘛。
联想到徐克和吴宇森这两个人的恩恩怨怨,《顺流逆流》里的这一段情节就更值得玩味了。
最早的玩枪经典《英雄本色1》本是徐克和吴宇森一起搞出来的,结果后来功劳全都算在了吴宇森头上。接着徐克发狠,把吴宇森像木偶一样提在手里弄出《英雄本色2》,结果却把两个人都搞得灰头土脸。
到了徐克拍《顺流逆流》的时候,吴宇森已经在好莱坞拍出了《变脸》,已经是有权操作一线制作的好莱坞金牌,而徐克自己的两部好莱坞电影却连棺材本都赔了进去。
所以我想,在与吴宇森分道扬镳多年之后又重拍枪战片时,徐克一定会想到吴宇森,一定会很想对这个说不清恩怨的老友说点什么。
作为一个90年代港片的死忠粉,我老是很替徐克觉得不服。徐克一生求变,却屡遭非议。而吴宇森是永远的“双雄、鸽子、慢镜”三把斧,却能一招鲜吃遍天。大师都有自己擅长玩的绝活,但像吴宇森这样,绝活这样具体到这种地步,其实多少有点寒碜。
吴宇森的绝活是如此单调,以至于看他同样风格的作品时,看第一部时觉得好酷,看第二部就会觉得别扭,看到第三部就觉得很中二了。吴宇森那些把这三板斧收起来的作品反而有更强的生命力,比如《纵横四海》和《辣手神探》。
甩狙
提到了双枪互指的场面,那就要顺便说说我观影生涯里最早的关于枪战的印象了。
我记忆里那些关于枪战的早期印象其实都是“双枪互指”,那就是西部牛仔的决斗。
小时候有段时间电视里总是放西部片(而且不知道为什么都是20世纪福克斯拍的,以至于我一度以为美国只有这一家电影公司)。其中有一部西部片里的场景印象十分深刻(可惜忘记片名了)。之所以印象深,大概是因为它是其中唯一一部提到开枪技术的。
那个场景大概是一个老牛仔教一个刚出道的年轻牛仔怎么样可以比对手更快地开枪。老牛仔的窍门是:要比对手快,其实并不是要做到拔枪的动作更快,而是在拔枪的过程中就应该开始扣扳机。这样一来,当你的枪口指向对方的时候,就正好是扳机被扣下的时刻。
看来,《通缉令》里那种浪漫主义枪法也是有历史源头的。老牛仔这一招,发展到了《通缉令》里,就变成了华丽无比的“甩狙”,甩出去的子弹,弹道是弧线,所以可以避开障碍物击中对手。
最后,我要用我心目中最酷的一场枪战决斗结束此文:
在《不败枭雄》(Last Man Standing)里,布鲁斯·威利斯约BOSS决斗。BOSS是个超级龌龊的恶棍,他最无耻的一招是故意背对着对手,跟对方说“你不会卑鄙到在我背后开枪吧”,然后趁对手骑士风度发作时忽然回头开枪干掉对方。
在最后那场决斗里,BOSS就对布鲁斯·威利斯用了这招。
“你不会卑鄙到在我背后开枪吧。”
布鲁斯·威利斯歪着嘴巴回答:
“更卑鄙的事我都干过!”
于是,这个龌龊的BOSS就这样被一个比他还龌龊百倍的英雄从背后开枪干掉了。
版本历史
本文由旧文“《Wanted》:织布机中的上帝与风华绝代的天狙”修订而来,原文还谈论了片中“上帝在织布机里下杀人订单”这个设定。原文链接已被时光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