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知课前天那期《如何科学调戏弗洛伊德》的留言里,我们的听众RomanaGallifrey说:
一门自然科学(应该)只有“分支”,有“学派”就说明连主流理论都没有。
我深表赞同。
这其实是一个普遍规律——一门科学里学派越多,就越说明里面的科学共识越少。
今天的数学、物理学、化学这些科学性最过硬的学科,都没有学派。
数学是纯粹的逻辑推理,除非你是上帝,可以违反逻辑,否则一条证明只要能说服数学家A,就必然能说服数学家B。数学家只有研究的领域不同(有学科分支),但不会有学派。
物理学也已经没有学派了。比如,引力波被发现这件事并不会被一个学派的物理学家接受,而被另一派物理学家否认。因为这背后的实验数据收集方式、用数据来验证理论的数学模型,是所有主流物理学家的共识。
哪里还有学派呢?
宏观经济学里有很多学派,同样一批经济数据,凯恩斯学派、奥地利学派、芝加哥学派能做出完全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解释。我们经常看见各个学派里的知名经济学家在媒体上发表观点,激烈地相互批评。
有心人一查,往往发现相互认为对方的观点是狗屎的两位经济学家,居然都是诺贝尔奖得主——不同学派里最顶尖的经济学家,可能连基本共识可能都还没有。
那心理学呢?
心理学这个行当里有一个很可喜的局面,那就是——学派越来越少了。穿越回50年前,那时的心理学言必称学派,有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
还有什么七大流派之说,跟《笑傲江湖》似的。
而今天的主流心理学家,只会说自己的研究领域(分支)是什么。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学派」的。这意味着,心理学越来越「科学」了——这真是一个让人欣慰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