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注册
    • 注册
    • 编辑个人信息
    • 重置密码
加入聊天群
魏知超:心理·读书·电影
  • 文字博客
  • 视频作品
  • 音频播客
  • 心理学课程/付费内容
  • 出版物
  • 直播/讲座
  • 特别参与
  • 创作方向:心理、读书、电影
    • 心理
    • 书评
    • 影评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魏知超:心理·读书·电影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Home 心理学博客

为什么姐姐再漂亮,弟弟也感觉不到?韦斯特马克效应丨乱伦回避效应

7 Views
2024-11-27
0
Share
WeChat Twitter Telegram

    最近在知乎刷到一个热门问题:

    为什么无论姐姐长得多么漂亮,弟弟都不觉得自己的姐姐漂亮呢?

    有很多“弟弟”在这个问题的答案里现身说法,晒亲身经历,大致都是在说:你们这些外人只见过我家姐姐美美的样子,而我从小到大看过她无数丑态,再加上又从小被她欺负,所以姐姐在我这个亲弟弟眼里就是丑婆娘、恶婆娘,那当然爱不起来啦。

    但我觉得这些都是表面的,弟弟们之所以看不见姐姐的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最根本的原因是——

    人类有天生的乱伦厌恶。

    关于乱伦这件事,很多人的观念都被弗洛伊德的不靠谱说法给带偏了。弗洛伊德说人类有普遍的乱伦渴望,儿子渴望杀父娶母(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女儿渴望杀母嫁父。为了防止乱伦,人们发明出各种乱伦禁忌,用各种文化的、法律的、道德的大棒来牢牢压制住天生的乱伦渴望。弗洛伊德还认为人的很多心理问题都跟这种被压抑的乱伦渴望有关。

    但真实情况其实正好相反!

    人类普遍拥有的根本不是乱伦渴望,反而是乱伦厌恶。

    就像知乎这个问题里暗指的,兄弟姐妹之间之间是不会在性方面相互吸引的,弟弟当然不会完全看不到姐姐的美,但是弟弟不会看见姐姐作为一个异性的、散发性吸引力的那种美——他们之间不但不会相互有异性之间的吸引,而且,关于兄弟姐妹之间的那种性联想其实会让他们感到极其不舒服,或是极端厌恶。

    这其实是一种在自然选择压力之下获得的适应机制,无法避免乱伦的个体更容易产下缺陷更多、生存能力更低的后代,所以拥有“乱伦厌恶”的个体会受到进化机制的青睐,以保证人们与没有亲缘关系的个体结合。

    当然,人类无法直接识别出兄弟姐妹的基因,实际上我们只能通过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能感知得到的外部线索来判断哪些人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是我们的血亲。

    其中最关键的外部线索之一就是:在成长的早期,一位异性是否与自己一同亲密生活过。如果一个异性从小与我们亲密地生活在一起,我们就会把ta当做血亲,然后启动乱伦厌恶。

    人类学家爱德华·韦斯特马克(Edward Westermarck, 1862-1939)最早观察到这一点,他在《人类婚姻史》(The History of Human Marriage)一书中提出:“自幼密切生活在一起的男女,无论这种自幼说的是一方还是双方,他们彼此间通常都不大会有发生性关系的倾向,而这无疑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现象”(转引自吴宝沛《爱人、情人和怪人》)。

    ——这就是韦斯特马克效应(the Westermarck effect)。根据韦斯特马克效应,哪怕是两位异性实际上并没有血缘关系,但只要他俩从小就在一个家庭里(或者在类似家庭的亲密关系中)一起长大,那么他俩就会把对方视为血亲,从而产生乱伦厌恶,哪怕他们世界上没有血缘关系。

    这方面,有两个典型案例:

    1.中国童养媳

    在上世纪中叶,斯坦福大学人类学家玛格丽·沃尔夫(Margery Wolf)曾在台湾地区开展过一项关于童养媳婚姻状况的经典研究,为韦斯特马克效应提供了非常明确的证据。

    童养媳制度一度盛行于中国传统社会。所谓童养媳,就是小女孩在出生不久之后(通常不超过三岁)就被送到未来的夫家。在这个新家中,小女孩与未来的丈夫同吃同睡,像亲兄弟姐妹一样共同生活。通常直到青春期,他们才被告知彼此不是兄弟姐妹,而是一对未婚夫妻。

    那这对小情人会像文人想象的那样“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吗?

    不会的。

    他们的普遍反应是:极度抗拒这段婚姻关系。而原因不是其他,正是因为他们彼此之间完全缺乏“性吸引力”。

    童养媳夫妇的抗拒从洞房花烛夜就开始了。洞房花烛,普通新婚夫妇都是心向往之,磨拳霍霍,跃跃欲试,但童养媳新婚夫妇却很容易在洞房花烛夜逃婚,以至于有时候家长们得拿着棍棒守在洞房之外,防止他们逃走。

    在结婚之后,童养媳夫妇的婚姻也普遍不幸福,比普通夫妻有更多问题。根据玛格丽·沃尔夫的调查数据,在当时的台湾,普通夫妻离婚率只有1.2%,而童养媳夫妻的离婚率高到24.2%。童养媳夫妻的生育率比普通夫妻低30%。童养媳夫妻的离婚率是普通夫妻的三倍。

    童养媳夫妇也更容易对婚姻不忠,外出找情人,而且,双方似乎都对对方给自己戴绿帽不以为意。尤其是其中的丈夫的反应很值得玩味,在中国传统社会,妻子不忠对丈夫来说是奇耻大辱,一般情况下丈夫都会怒不可遏。可是在玛格丽·沃尔夫的调查里,一些被童养媳妻子戴绿帽子的丈夫却完全不在意,而他们不嫉妒,就是因为对自己老婆根本就没有兴趣。他们在一起只不过是不想违背父母之命,实际上却各过各的,而且过得心安理得。

    这些发现都与韦斯特马克效应的预测一致:青梅竹马的孩子长大后非但不会经受“乱伦禁忌”的打压和折磨,他们根本就是对乱伦避之不及。

    2.以色列集体公社

    在以色列某些地区曾经实行过一种被称为基布兹(Kibbutz)的集体公社制度,它们是由一些乌托邦主义者在20世纪早期建立的,旨在打破传统的核心家庭结构,实践集体生活。在基布兹里,同龄的男孩和女孩在出生不久就一同生活在同一个宿舍里,直到青春期,并且是由护工和教师集体抚养。

    而当这些孩子成年之后,一起长大的孩子们之间很少有通婚的,也很少有婚外的性关系,尽管没有任何人反对他们之间通婚,没有任何规定或文化禁止这一点。以色列人类学家约瑟夫·谢泼德(Joseph Shepherd)调查了两百多个基布兹公社的资料,收集了其中2700多对夫妻的信息,结果发现没有一对夫妻是来自于儿时共同生活的同一个公社。

    这些发现也与韦斯特马克效应的预测一致:童年早期有过共同亲密生活经验的异性之间没有性吸引力。

    3.另一面的证据

    反过来,有乱伦行为的人往往不是在一起长大的。

    著名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在《心智探奇》里写道:

    在芝加哥的一项针对兄妹、姐弟乱伦的研究发现,唯一打算结婚的那一对是被分开养育长大的。

    在涉及父母与子女的乱伦行为中,类似的规律其实也在起作用:如果父母在子女成长早期有很长时间跟孩子待在一起,那乱伦就极不可能发生。相反,如果父母在儿女成长早期与他们分离,乱伦风险就会升高。

    《心智探奇》写道:

    性虐待女儿的父亲一般在女儿儿时只花了较少的时间和她们在一起。如果继父和生父与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同样长,那么继父并不比生父更有可能虐待女儿。

    弗洛伊德提出“乱伦禁忌”的概念时曾用过古希腊悲剧中的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举例,故事大致情节是这样的:

    底比斯王拉伊奥斯被一个神使警告说他的儿子以后会杀了他。于是,他的妻子约卡斯塔生下儿子俄狄浦斯之后,拉伊奥斯就把婴儿扔到了一座深山里。结果俄狄浦斯当然是没死,他长大后偶然遇到从来没有见过的生父拉伊奥斯,在争执中把他杀了。然后他又战胜了狮身人面的怪物斯芬尼斯,得到奖励就是成为新国王,还娶了刚刚守寡的王后约卡斯塔——也就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没和他在一起的生母。最后当俄狄浦斯王最终得知真相的时候,他和自己的亲身母亲已经共同生育了4个孩子。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故事里曲折地反映出男人”杀父娶母”的乱伦渴望。但其实,在这个故事里恰恰包含了刚才说的乱伦高危要素——俄狄浦斯不是由亲妈抚养长大的。

    综上,“为什么无论姐姐长得多么漂亮,弟弟都不觉得自己的姐姐漂亮呢”?是因为韦斯特马克效应在起作用,是因为“自幼密切生活在一起的男女,无论这种自幼说的是一方还是双方”,他们之间都会产生出乱伦厌恶,这种乱伦厌恶会将对方身上散发出的性吸引力彻底归零。


    参考文献:

    史蒂芬·平克. (2016). 心智探奇:人类心智的起源与进化. 浙江人民出版社.

    吴宝沛. (2015). 爱人、情人和怪人:人类情欲的心理画像. 电子工业出版社.

    童养媳研究:

    Wolf, M. (1972).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以色列公社研究:

    Tiger, L., & Shepher, J. (1975).Women in the Kibbutz.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ategory: 心理学博客 心理学视频 文字博客 视频作品
    ShareShareTweetShare
    Previous Post

    如何评价美剧《怪奇物语》第四季 8-9 集(大结局)?

    Next Post

    喜欢看恐怖电影或是听鬼故事会不会造成心理扭曲?

    Related Posts

    书评博客

    《具身认知》万字解读丨非凡精读馆 15

    by 魏知超
    2025-02-04
    文字博客

    我的2024影视、图书盘点(没几个字)

    by 魏知超
    2025-01-01
    书评博客

    《苦难的意义》万字解读丨非凡精读馆 14

    by 魏知超
    2024-12-19
    书评博客

    《情绪》万字解读丨非凡精读馆 13

    by 魏知超
    2024-11-28
    心理学博客

    【意志力的经济学解释】意志力不够用?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了!

    by 魏知超
    2024-12-06
    心理学博客

    恋足的脑科学:为什么那么多人迷恋异性的脚?丨阉割恐惧?No;神经串扰?Yes!

    by 魏知超
    2024-12-06
    Next Post

    喜欢看恐怖电影或是听鬼故事会不会造成心理扭曲?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最受欢迎

    • 恋足的脑科学:为什么那么多人迷恋异性的脚?丨阉割恐惧?No;神经串扰?Yes!

      0 shares
      Share 0 Tweet 0
    • 《穆赫兰道》剧情全解析

      0 shares
      Share 0 Tweet 0
    • 我写过的美剧《迷失》(LOST)剧情解析文章索引

      0 shares
      Share 0 Tweet 0
    • 良性自虐:为什么会有人喜欢恐怖、重口、猎奇向的影视剧?

      0 shares
      Share 0 Tweet 0
    • 复仇者的《花样年华》

      0 shares
      Share 0 Tweet 0

    近期更新

    《具身认知》万字解读丨非凡精读馆 15

    2025-02-04

    我的2024影视、图书盘点(没几个字)

    2025-01-01

    《苦难的意义》万字解读丨非凡精读馆 14

    2024-12-19

    《情绪》万字解读丨非凡精读馆 13

    2024-11-28

    【意志力的经济学解释】意志力不够用?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了!

    2024-12-06

    恋足的脑科学:为什么那么多人迷恋异性的脚?丨阉割恐惧?No;神经串扰?Yes!

    2024-12-06

    标签

    剧情解析 大卫·林奇 徐克 心理学新知小课·心理学新知 心理学新知小课·毒物推荐 心理学新知小课·进击的三观 意识之谜 王家卫 美剧《迷失》 诺兰 进击的巨人 非凡精读馆·心理学图书解读 音频节目:心理朋克 项目简介

    更新日历

    • 2025 年 2 月
    • 2024 年 12 月
    • 2024 年 11 月
    • 2024 年 10 月
    • 2024 年 5 月
    • 2024 年 4 月
    • 2024 年 3 月
    • 2024 年 2 月
    • 2024 年 1 月
    • 2023 年 11 月
    • 2023 年 10 月
    • 2023 年 9 月
    • 2023 年 8 月
    • 2023 年 7 月
    • 2023 年 6 月
    • 文字博客
    • 视频作品
    • 音频播客
    • 心理学课程/付费内容
    • 出版物
    • 直播/讲座
    • 特别参与
    • 创作方向:心理、读书、电影

    © 2023 weizhichao.info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Sign Up

    Create New Account!

    Fill the forms be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Add New Playlist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文字博客
    • 视频作品
    • 音频播客
    • 心理学课程/付费内容
    • 出版物
    • 直播/讲座
    • 特别参与
    • 创作方向:心理、读书、电影
      • 心理
      • 书评
      • 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