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问题】人的大脑和身体,哪个才是主体呢?
这个问题问的其实是:人的自我意识到底是“栖息”在大脑中,还是“栖息”在身体的其他器官里?
主流的神经科学和心理学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当然是大脑,“心脑一体”,自我意识就像其他所有心理过程一样,毫无疑问是大脑神经活动的产物。但近些年有几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却发现,“自我意识”是与某些内脏器官的活动高度关联的,当这些内脏器官活动的信号被大脑捕获时,我们才更有可能产生“我如何如何”的思绪。这意味着——
自我意识既栖息在大脑里,也栖息在我们的心脏、肺和肠胃里!
这个结论有点出人意表,也很发人深省。
内脏活动:自我意识的基础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不论中外,民间的很多说法都把一个人的自我与内脏器官联系在一起。
心有灵犀、心心相映、肺腑之言、肝肠寸断……
这些描绘强烈自我感受的词语里,包含的其实都是“自我”与身体各种脏器的关联。
在英语里也用“followed your heart”(跟随你的心脏)、“trust your guts”(相信你的肠胃)这种说法来表达“相信内心真实的感受”这种意思,这种说法表达也是把“自我”与内脏之间的关联。
这只是巧合吗?
非也。
其实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心理学祖师爷威廉·詹姆斯就在名著《心理学原理》里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
你与一分钟前的你、一年前的你可能处在完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情绪和思想,甚至连样貌也改变了不少,但你还是会觉得“你就是你”,你跟过去的自己虽然有所不同,但毫无疑问是同一个人。这是为什么?我们凭什么产生这种“自我”从过去一直延续至今的感觉?
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给出的推测是:我们之所以有这种从在时间上延续的、不会与过去断裂的自我意识,是因为我们意识到“同一个身体(the same old body)”始终在伴随着自己。
换句话说,是身体连续不断地发送给大脑的某些信号,让我们感觉“我一直就是我”。
这种信号不可能仅仅来自于身体的外表,外表是容易变化的,它更可能来自于身体内部的活动。
内脏,很可能就是这种信号的来源。
事实上,内脏器官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们普遍拥有比较稳定的、可预测的周期。心跳、呼吸、肠道收缩都是有规律地重复着。这些节律性的运动信号随时随地地传递到大脑中——也许就是它们构成了一切心智活动的“底噪”。
因此,内脏活动很有可能就是“自我意识”的锚定物,内脏活动是自我意识的基础。
很长时间以来,上面这个观点都只是一种假设,但最近几年,陆续有实证研究开始为这种假说提供支持——
研究1:自我意识与心脏活动
巴黎文理研究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的玛丽安娜·巴布尔-雷贝洛(Mariana Babo-Rebelo)等人在一个实验里考察了自我意识与心跳诱发电位(heartbeat-evoked potentials,HEPs)之间的关系。心跳诱发电位是一种当心脏跳动时大脑产生的电信号,它反映了大脑对心跳产生的神经反应的强弱。
如果心脏活动对自我意识有影响,那么一个人产生“与自我有关的思绪”的机会就应该会随着“心跳诱发电位”的强度而变化。
在实验中,研究小组让一些受试者处在神游状态(什么也不做,任由思绪飞扬,随便想什么),与此同时监控他们的“心跳诱发电位”。在这个过程里,受试者眼前的屏幕上会时不时地出现一个视觉提示信号,一旦信号出现,受试者就要报告他们当时是否在想与自己有关的事。
结果发现,当受试者产生活跃的第一人称思绪(比如,“我应该去肉店买点肉”)时,他们大脑皮质腹侧楔前叶(ventral precuneus)部位的“心跳诱发电位”会显著增强,而当受试者产生自省的思绪(比如“我很饿”)时,腹内侧前额叶皮质(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的“心跳诱发电位”会显著增强。
这些结果证明,心跳的确是与自我意识有关联的。
研究2:自我意识与呼吸
除了心跳,肺部的活动——呼吸——可能也是自我意识的锚定物之一。
意大利罗马大学社会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的亚历山德罗·蒙蒂斯(Alessandro Monti)团队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
研究人员让受试者带上虚拟现实VR头盔,在虚拟现实中呈现一个虚拟的身体(受试者往自己身体的方向看时,看到的不是真实的身体,而是一个用数字技术生成的假身体)。与此同时,一个传感器连接在被试身上,跟踪他们的呼吸状况,并且把呼吸状况实时映射到VR头盔里的虚拟身体上。
在这里,研究者设置了两种条件,一是“同步”——虚拟身体的呼吸节奏与真实身体完全匹配;一种是“颠倒”——真实身体吸气时虚拟身体反而呼气。
结果,只有在虚拟身体的呼吸节律与真实身体“同步”时,受试者才会报告说,他们感觉虚拟身体是他们自己的,似乎是他们自己在控制虚拟身体的运动。
这个结果表明,呼吸实际上能够帮助我们感觉到我们的身体属于自己,进而增强了自我意识。
(这个结果其实还顺带解释了冥想为什么能极大提高人们对自我意识的感知,因为大多数时候人们都是通过专注于呼吸而进入冥想状态的。)
研究3:自我意识与肠胃活动
亚历山德罗·蒙蒂斯的团队还利用智能药丸(一种可以吞下肚的胶囊,里面配备了微型体温计、压力计、PH值测量器)考察了自我意识与肠胃活动之间的关联。
这个研究的实验方法与上一个研究类似,受试者戴上VR头盔,观察自己的虚拟身体,与此同时,智能药丸经过受试者的胃部、肠道,连续记录胃部和肠道的各种生化指标。
结果发现,每当胃肠活动更加活跃(比如压力上升、温度身高、PH值变化)的时候,受试者就会更加强烈地感觉到虚拟身体属于自己。这说明自我意识也是与肠胃活动相关联的。
上面这些研究,为“自我”与内脏有紧密关联的古老猜想提供了初步的证据,它们强烈暗示:我们的自我意识不仅仅存在于大脑中,也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身体感受。
我即我脑,我即我身。
参考文献:
Alessandro Montii. A stable sense of self is rooted in the lungs, heart and gut. A stable sense of self is rooted in the lungs, heart and gut | Psyche Ideas
自我意识与心脏活动:Babo-Rebelo, M., Richter, C. G., & Tallon-Baudry, C. (2016). Neural responses to heartbeats in the default network encode the self in spontaneous thoughts.Journal of Neuroscience,36(30), 7829-7840.
自我意识与呼吸:Monti, A., Porciello, G., Tieri, G., & Aglioti, S. M. (2020). The “embreathment” illusion highlights the role of breathing in corporeal awareness.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自我意识与肠胃活动:Monti, A., Porciello, G., Panasiti, M. S., & Aglioti, S. M. (2021). Gut markers of bodily self-consciousness.bioRx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