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书单:
定海神针:
BOOK 01 《对伪心理学说不》
脑:
BOOK 02 《我即我脑:从子宫中孕育,于阿尔茨海默综合症中消亡》
BOOK 03《进化的大脑:赋予我们爱情、记忆和美梦》
知:
BOOK 04《意识与脑:一个还原论者的浪漫自白》
BOOK 05《思考,快与慢》
BOOK 06《天才地理学:从雅典到硅谷,探索天才与环境的关系》
情:
BOOK 07《欲望的演化》
BOOK 08《这太恶心了! 揭开厌恶心理的奥秘》
意:
BOOK 09《隐藏的自我:大脑的秘密生活》
BOOK 10《意志力:关于专注、自控与效率的心理学》
群:
BOOK 11《超级合作者》
BOOK 12《绝非偶然: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自传》
定海神针
首先,我们得知道,心理学是一个伪科学重灾区。
市面上号称是心理学图书的,至少有一半都不是真的心理学;各种号称自己是心理学大师的,也起码有一半不是什么靠谱的心理学家,甚至都未必学过心理学。只要跟情感、心灵、心理咨询沾点边的,就都可以自称心理学家。我就不点名了。
那么既然心理学这个行当水很深,水里妖孽横行,那我们就得先祭出一枚定海神针,把这些妖魔鬼怪给镇住。
BOOK 01 《对伪心理学说不》
这枚定海神针,就是我们推荐的第一本书——加拿大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的《对伪心理学说不》。它是我们心理学图书里的镇店之宝、剁手必备。
这本书从我当年第一次读直到今天,已经换了两次书名,最早叫做《与众不同的心理学》,现在叫《这才是心理学》。三个书名,其实都是同一本书。我个人比较喜欢《对伪心理学说不》这个书名。
这本书正本清源,告诉我们什么才是靠谱的心理学。很多人都号称自己搞的是心理学,但只有那些用科学的实证手段来探索心理和行为规律的,才是真·心理学。
这里的关键词是「科学」和「实证」,这两个词意味着:在当今的心理学业内,如果你要发表一个观点,那你就必须同时给出证明这个观点的科学依据。
你必须动手做实验,动手收集数据,用实验结果和调研数据来说话。你不能提出一个观点说,中国人都是「巨婴」,都是大宝宝,然后说几个案例,这个理论就成了,你必须拿出数据来证明它才可以。
《对伪心理学说不》就是告诉我们,靠谱的心理学家具体是怎么样用科学的实证手段来证明一个心理学观点站得住脚的。
如果吃透这本书,那你对心理学和伪心理学可能就有了一定的鉴别能力,以后在书店看到一本心理学新书,翻上几页,就大致能判断出成色了。同时,这本书也是训练科学思维的绝佳读物。
总之,这是心理学图书里必读书中的必读书。
脑、知、情、意、群
说完这本镇店之宝之后,接下来的11本书,都是涉及某一个具体领域的。
在选这些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选择犹豫症都要发展进入晚期了。因为心理学包含的领域实在太多了。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心理学里可以着手去研究的点千千万万,它太复杂。
所以十本左右的书单,我无论怎么选,都是挂一漏万。把书单扩大十倍,都未必能把所有大一点的研究领域涵盖。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觉得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也可以变得很简单。我自己有一个概括——从最大的面上来看,五个字就可以概括出人类心理结构中最主要的维度,它们同时也就是心理学的五大研究领域。
这五个字是:脑、知、情、意、群。我等会儿再具体解释它们的涵义。
我选出来的下面这11本书,就是在这五个领域里各挑选了两到三本。当然,它们绝不可能完整概括心理学。它们是11道门,每道门背后,都还藏着一个广阔的世界,等着你去探索。
心理结构第一维度:脑
人类心理结构中第一大维度是「脑」。大脑的脑。
BOOK 02 《我即我脑:从子宫中孕育,于阿尔茨海默综合症中消亡》
人的任何心理活动,在大脑里都有对应的神经基础。
有一本书特别适合帮助我们理解这种主观的心理活动与客观的大脑活动之间的对应关系。它就是《我即我脑:从子宫中孕育,于阿尔茨海默综合症中消亡》,书的作者是荷兰神经科学大牛、阿姆斯特丹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迪克·斯瓦伯(Dick F. Swaab)。
「我即我脑」,这个书名就已经概括了一切:从人的记忆到性格、从青春期的性冲动到神圣的宗教体验,从成瘾到自闭,我们主观上的一切感知,其实都有相应的脑基础——我就是我的大脑。
通过《我即我脑》这本书,我们可以认识到,大脑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舞台,这座舞台的结构、它的灯光布景,决定了我们主观上感受到什么。
BOOK 03《进化的大脑:赋予我们爱情、记忆和美梦》
而在上面这个基础上,我们自然而然会产生出一个追问:大脑这个心理活动的舞台是怎么搭建起来的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要从下本书里去找。这本书叫《进化的大脑:赋予我们爱情、记忆和美梦》,它的作者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科学系教授戴维·林登(David J. Linden)。
这本书告诉我们:大脑跟我们身上的其他器官一样,是进化而来的产物。而「进化是个修补匠,不是工程师」,它没法从零开始设计一个最适应现有环境的结构,它只能在原有的结构上修修补补。
所以我们现代人的大脑里其实遗留着大量的进化遗迹。大脑的结构其实很「拧巴」:舞台的底座可能几百万年前就已经搭好了,但有些布景可能现在还在微调之中。
我们要理解大脑如何运作,「进化」是很重要的一个视角。
这里做个小结:
在「脑」这个维度里,我推荐的《我即我脑》和《进化的大脑》这两本书都是神经科学家的作品。
神经科学与心理学,其实是不应该分家的。这些年来,两个学科有越来越多相互跨界、相互融合的趋势。所以我觉得我在这份心理学书单里推荐两本神经科学的书,完全没有偏题。
心理结构第二维度:知
人类心理结构中第二大维度是——「知」,「认知」的「知」。
这个维度指的是:人对世界有一个主观的感知,也就是「意识」;在意识这个平台之上,人类能思考,利用思考能力去解释我们感知到的这个世界,决定自己的行动;而思考和行动的最高级表现,可能就是创造,利用创造来改变世界。
所以在这个维度上,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三个层面:
人类有意识,
人类能思考,
人类能创造。
层层递进。
每一层,各有一本推荐书籍。
BOOK 04《意识与脑:一个还原论者的浪漫自白》
在第一层「人类有意识」这个主题下,我想推荐的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认知和行为生物学教授克里斯托弗·科赫(Christof Koch)的《意识与脑:一个还原论者的浪漫自白》。
科赫教授是研究「意识」这个最艰深的心理学和哲学问题的权威,是位大神级学者。他还有一本名著叫《意识探秘》,那本书在中文世界知名度更高。
而这本《意识与脑》,成书时间比《意识探秘》要晚,它其实更加全面和深刻地总结了科赫在「意识」这个问题上的洞见。
这本书的中文版知名度不高,我觉得应该是被翻译给坑的。在中国图书市场上,科学类书籍的翻译是个大坑,很多好书都毁于烂翻译。我强烈建议出版社应该把这本《意识与脑》重译一遍。
但即使是目前这个不尽如人意的版本,大家稍稍静下来心来读,应该也能够感受到里面一个接一个让人感觉惊心动魄的深刻洞见。
BOOK 05《思考,快与慢》
在第二层「人类能思考」这个主题下,我想推荐的是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思考,快与慢》。这可能是我这个书单里知名度最高的一本书啦,可能你已经看过了。
打个最不恰当的比方,丹尼尔·卡尼曼就是我们心理学界的汪峰,一人之力撑起心理学的半壁江山。
「人类的思考有理性,但理性并不充分」,人类心理的这个特点在《思考,快与慢》里得到了最完善的总结。
BOOK 06《天才地理学:从雅典到硅谷,探索天才与环境的关系》
在第三层「人类能创造」这个主题下,我想推荐的是美国记者埃里克·韦纳(Eric Weiner)的《天才地理学》,这是我这份书单里唯一一本不是由专业的心理学家或者神经科学家写的书。
书名里的「天才」,指的是那些留下过伟大的创造性作品的人,所以这本书探讨的就是人类的「创造性」。
在这本书里,作者走遍全世界探访天才之地,从黄金时期的雅典,一路走到达芬奇时代的佛罗伦萨,再走到现在还在天才辈出的硅谷。通过这一系列探访,作者是想搞明白,为什么天才总是会在某个特定时代、在某个特定的地方扎堆出现?
对于这个问题,书里直到最后也没有给出确定的结论。但作者在这个探访过程里,不断地归纳出影响创造性的社会制度因素、文化习俗因素、地理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
可见这本书不是一本纯粹的心理学书籍,而是对「创造性」这个话题的跨学科综合探索。我觉得探讨「创造性」这种超级复杂的课题,需要的正是这种跨学科的视角。
通过这样的一本书,我们也可以看到心理学是如何与其他学科相互对照、相互配合,来共同探索一个复杂问题的。
心理结构第三维度:情
首先是人类心理结构中第三大维度——「情」,也就是情绪与情感。
能给我们的生存和繁衍带来好处的东西,会让我们产生积极情绪,从而驱动我们去争取它;而那些能给我们的生存造成危害的东西,会让我们产生消极情绪,从而驱动我们远离它。
所以,情绪和情感,其实是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趋利和避害,我们各来一本书。
BOOK 07《欲望的演化》
关于「趋利」,我推荐的是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心理学教授戴维·巴斯写的《欲望的演化》,这本书的主题是人类最喜欢的那一件事——性,它讲的是人类的择偶偏好、两性行为是怎么进化而来的。
戴维·巴斯是著名的进化心理学家,进化心理学的框架在人类的两性选择方面有特别强的解释力,男女之间那点事,在这本《欲望的演化》里被巴斯用进化心理学从里到外扒了个透。
BOOK 08《这太恶心了!揭开厌恶心理的奥秘》
关于「避害」,推荐的是《这太恶心了!揭开厌恶心理的奥秘》,作者蕾切·赫兹(Rachel Herz),是一位研究气味和饮食心理的心理学家。
这本书从恶心的食物开始说起,慢慢揭示出「恶心」或者叫「厌恶」这种情绪存在的价值,它对人类生存到底意味着什么。
读完这本书,你甚至会发现人类的道德和文明规范,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恶心」而建立的。
动物似乎只有呕吐这种生理反应,而只有人把呕吐进化成恶心厌恶这种情绪,它可能是人类独有的。所以由「恶心」入手来思考人类躲避危险的本能,是一个很不错的角度。
心理结构第四维度:意
我们接下来说人类心理结构中第四大维度——「意」,意志的「意」。这个维度下的核心问题是:人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自由意志,能决定自己干什么。
BOOK 09《隐藏的自我》
首先,人的大量行动都是自动化的反应,控制它们的,是潜意识,是基因赋予我们的本能。人的自由意志对这些行为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无效的。
对于人类的潜意识,总结得最有趣、最发人深省的可能是神经科学家大卫·伊格曼的《隐藏的自我:大脑的秘密生活》这本书。没错,大卫·伊格曼就是我们节目里刚说完的《超凡物种》那本书的作者。
大家可能都知道弗洛伊德提出的冰山理论:冰山90%的体积都在水下,浮出水面能被我们看见的只有10%,而人的意识与冰山很类似,浮出水面的、能被我们感知到的意识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水面之下是潜意识。
潜意识体量巨大,我们虽然意识不到它,但它决定了我们很多行为。
弗洛伊德提出这个比喻的时候其实没什么拿出什么科学依据。要看科学依据的话,那就得从这本《隐藏的自我》里找,书里用大量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案例来说明人怎样在潜意识的操控下行动和做决策的。
这本书诠释的是科学版的「冰山理论」。
BOOK 10《意志力:关于专注、自控与效率的心理学》
有自动化的行为,那当然还有受意识控制的行为,这里才是自由意志施展拳脚的地方。自由意志最强烈地体现在人们用意志力对抗本能冲动的时候。
在这个主题下,我推荐的书是《意志力:关于专注、自控与效率的心理学》,它的作者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伊·鲍迈斯特(Roy F. Baumeister)。这是本畅销书,大家可能已经读过了。
在这本书里,作者总结出过一些著名的结论。其中有一些,这几年受到了争议。
比如书里有一个实验证明,意志力很像肌肉,用多了是会疲劳的,意志力一次性用太多,是会被消耗掉的。这几年来,有一些研究者发现这个结果没法在实验室里复制出来。关于它的争议,目前还在持续之中。
旧的结论被新的证据推翻,这种情况在心理学里非常常见。人性太复杂了,我们对人性很多方面的了解,都只是刚刚开始。每当这种新证据推翻旧结论的情况发生一次,我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其实就往前进了一步。
科学从来不会声称自己已经发现了一切,解释了一切。只要新证据足够过硬,科学就能坦然接受旧观点被推翻,当然前提是你的证据过硬。
科学是会认错的,这是它最强大的地方。
像心理学这种算是比较年轻的学科,在认错中前行,其实是就是它的日常。《意志力》这本书和它引出的一些争议,是这种科学日常的一个范本。
我把关于《意志力》书里一些实验的争议也贴在这里:
心理结构第五维度:群
最后来说人类心理结构中第五大维度——「群」,「群体」的「群」,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有天生的社交需求,也有很多应对在群体中与他人互动的心理机制。
在这些心理机制里,最重要的一种可能是「合作心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很多时候人们都有冲动把自己眼前的利益最大化,人类似乎是有一种损人利己的本能的;可是,人类为什么又那么擅长合作呢?
从家庭、村落到城市,从企业到国家,人类可以说是建立了地球上最复杂的合作系统。人是怎么获得这种超强的合作能力的呢?
BOOK 11《超级合作者》
《超级合作者》这本书给出了这个问题的部分答案,它的作者是哈佛大学数学与生物学教授马丁·诺瓦克(Martin A. Nowak)。这是位大神级学者,在Nature、Science上发文章如家常便饭。
他在这本《超级合作者》里列举出了至少五种促进人类进化出合作行为的动力。
马丁·诺瓦克的数学功底极其强悍,他的很多研究都是用数学建模来完成的。所以这本《超级合作者》里有那么一点偏数学的部分稍微有点难度。但是即便抛开这些,余下的那些文字论述部分,也是足够精彩纷呈。
BOOK 12《绝非偶然》
在人的社会性这个维度里,我要推荐的第二本书是《绝非偶然》。这可能是书单里最特别的一本——它是一本自传。书的作者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
这本书很神奇的一点在于,它既是自传,同时又是一本社会心理学的科普书。
阿伦森非常巧妙地把社会心理学里一些最重要的洞见、最重要的结论融入到对自己生平的记述之中。你一边看着学术大咖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一边就把社会心理学给学了——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阅读体验。
另外我觉得这本书同时也是一本科学版的励志书,如它的书名所说,一个人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绝非(拜各种)偶然」所赐,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人完全可以摆脱儿时不愉快经历和个性缺陷的束缚,通过不停地自我完善来成就自我。
到这里,我们就推荐完了所有的12本书。
这12本书写法上各有特色,有《天才地理学》这样的散文式写作,有《绝非偶然》这样的自传,也有《思考,快与慢》这种干货如雨的硬科普。
这12本书在内容上也是百花齐放,它们遍及心理学的各大研究领域,同时也能反映出心理学与各种学科之间的交叉。
我们会在《意识与脑》里看到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哲学的交叉,在《思考,快与慢》里看到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在《超级合作者》里看到心理学与数学的交叉。
但是这12本书相互之间在内容上又不是泾渭分明的,它们之间有很多有交叉重叠。
比如「自由意志」这个主题,就是隐藏在好几本书里的共同母题。再比如,几乎在每一本书背后,都蕴藏着进化论的思想。
我们看书的一大乐趣是看不同的书里就同一个观点相互碰撞,或是看它们相互验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通向一个共同的原理,也就是我节目里提过的「大道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