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注册
    • 注册
    • 编辑个人信息
    • 重置密码
加入聊天群
魏知超:心理·读书·电影
  • 文字博客
  • 视频作品
  • 音频播客
  • 心理学课程/付费内容
  • 出版物
  • 直播/讲座
  • 特别参与
  • 创作方向:心理、读书、电影
    • 心理
    • 书评
    • 影评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魏知超:心理·读书·电影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Home 书评博客

咖啡因缔造现代世界?心智、文明与咖啡因的奇妙关联丨英文新书《植物改变心智》解读

0 Views
2024-11-20
0
Share
WeChat Twitter Telegram

    今天来跟大家讲一本我最近刚读完的英文新书《This Is Your Mind on Plants》(植物改变心智)。我今天要借着这本书来聊一聊咖啡因是怎样改变人类的心智,甚至改变人类的历史进程的。

    我们知道,有些植物是会影响人的心理,改变人的精神状态的。比如我们最近听到最多的,大概就是红伞伞、白杆杆,有一些野生蘑菇,是有致幻(也就是让人产生幻觉)的效果的。我们经常听到云南一带有人不小心吃了下红伞伞、白杆杆,然后就看见很多小人在眼前跳舞,最后被送到医院去洗胃。

    这种毒蘑菇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呢,都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好像离生活挺远的。但其实啊,这种改变心智的植物就在我们身边,几乎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

    比如说,你今天喝过咖啡或者奶茶没有?如果喝过,那其实你的精神状态就不是一种正常状态,你其实是带着被咖啡因改变过的心理状态在看这期节目的。咖啡因,就是今天这个世界上被消费得最多的一种精神活性物质,今天地球上大约90%的人都会定期通过茶、咖啡这些饮料摄入咖啡因,其中大部分人还都对咖啡因上瘾,离开咖啡因几乎就活不了。咖啡因也是唯一一种我们经常给儿童服用的精神活性物质,主要是通过可乐和巧克力。

    那么,如果地球上90%的人类都在几乎时刻处在被咖啡因影响了心智的状态里,那我们还能说今天的地球是被人类统治的吗?也许这个说法不完整。完整的说法应该是:地球其实是被血液里流淌着咖啡因的人类统治的。人类其实是与咖啡因共治天下!

    而且,咖啡因不但影响着今天的人类,在过去,咖啡因对人类的历史进程也产生过非常巨大的影响。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变迁一直以来其实都跟一些重要植物息息相关。比如说,人类之所以能从狩猎-采集的原始生活方式过渡到农业文明阶段,就是因为发现了小麦啊、水稻啊这些被当作主粮的植物。没有这些适合耕种的植物,就不会出现农业文明。

    那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说农业文明是被小麦啊、水稻啊这些植物缔造出来的,那有没有一种植物缔造出了现在这样一个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现代世界呢?

    缔造这个现代世界的植物,也许就是咖啡树和茶树,也就是生产咖啡因的两种最主要的植物。

    没有它们提供的咖啡因,说不定就不会有今天我们身在其中的这个现代世界。

    那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观点,我就是从《This Is Your Mind on Plants》(植物改变心智)这本书里读到的。我等会儿会详细展开。我们先来说下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大有来头,他叫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波伦本来是个最顶尖的饮食作家。他以前的作品获得过很多次被誉为“美食奥斯卡”的詹姆斯·比尔德奖。迈克尔·波伦2009年还获选《新闻周刊》十大思想领袖,2010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他写饮食的那几本书《植物的欲望》、《杂食者的两难》都已经有中文版了,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

    但不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波伦这位饮食作家迷上了一些能改变人的精神状态的东西。在2018年的时候,波伦写了一本叫《如何改变你的心智》的书,在那本书里,波伦介绍了LSD、裸盖菇素这些致幻剂的前世今生,也记载了他自己“神农尝百草”、亲自体验各种致幻剂的第一手经验。那本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在美国各种畅销书榜单上霸榜。我以前在我的音频节目《心理学新知课》里详细解读过那本书。

    而这本《植物改变心智》呢,就是波伦的第二轮作死挑战。

    在这本新书里,波伦又一次以“神农尝百草”的作大死精神与三种能改变人的精神状态的植物来了三场亲密接触。哪三种植物呢?罂粟、咖啡以及圣佩德罗仙人掌。罂粟里含有鸦片,是一种镇定剂,咖啡里含有咖啡因,是一种兴奋剂,圣佩德罗仙人掌里含有麦司卡林,是一种致幻剂。镇定剂、兴奋剂、致幻剂,正好是精神活性物质的三大类型。

    这本《植物改变心智》分成上中下三篇,各写了波伦与这三种精神活性物质的一场亲密接触。在上篇里,波伦尝试在自己美国加州的家里种罂粟,结果险些被美国警察叔叔抓起来,差点就把自己搞成了“法制咖”。在下篇里,波伦又跟朋友一起去一个印第安部落参加了一场原住民的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在当地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一直以来,当地的印第安原住民都会在在这种仪式里喝下用圣佩德罗仙人掌调配的饮料,把自己搞得恍恍惚惚,产生各种幻觉,他们要么通过这种方法来治愈一些心灵上的创痛,要么借助这个来产生一些宗教体验。迈克尔·波伦也在他参加的仪式里喝下了这种仙人掌饮料,体验了一次神游天外的迷幻之旅。

    而这本书里最特别的是中篇——咖啡因篇,这是一次反向的亲密接触。迈克尔·波伦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也对咖啡因上瘾,于是在这个“咖啡因篇”里,他尝试把咖啡因的瘾戒掉,看自己会有什么体验。

    我觉得这本书最有价值也是这个讲咖啡因的篇章。因为其他两篇基本上是纪实文学,讲故事为主,但这个咖啡因篇里波伦讲自己的体验篇幅其实不大,讲的最多的是关于咖啡因的历史和科学,这是一篇关于咖啡因怎样影响我们的心理、甚至怎样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科普文章。

    所以呢,我接下来的内容就是跟大家讲这个“咖啡因篇”,讲讲咖啡因怎样改变人类的心智,进而推动了现代世界的出现的。

    我把书里这部分内容组织成了五对关系来讲。

    1.咖啡因与精神控制

    2.咖啡因与启蒙运动

    3.咖啡因与工业革命

    4.咖啡因与全球化

    5.咖啡因与健康

    这五对关系依次从远古一路延伸到今天。

    1.咖啡因与精神控制

    我们先来讲咖啡因与精神控制。

    关于咖啡因与人类的关系,我们要问的第一问题是,为什么有些植物会生产出像咖啡因这样能改变动物心智的化学物质呢?

    事情是这么发生的:

    这种能改变动物精神状态的分子,一开始其实都是植物用来防御的工具:比如咖啡因,它其实是一种生物碱,生物碱普遍都有苦味,是一种生物毒素,生物碱的原始功能是阻止各种昆虫和动物吃掉植物。如果它们坚持要吃呢,那就会被生物碱毒死。

    但毒死这些动物其实并不一定是植物的最佳进化策略,因为这样很容易筛选出耐毒的动物,就跟我们今天用抗生素筛选出超级细菌是一个道理。于是呢,在有些植物身上,最后在进化中胜出的,不是那种能直接把动物毒死的生物碱,而是一些能改变动物行为的生物碱。这种生物碱的毒性相对比较低,不容易筛选出超级耐毒动物,但同样可以有效消灭它们。

    比如有些生物碱能让昆虫的行为变得鲁莽,本来趴着一动不动的,一吃完植物就爱到处瞎逛,结果一下子就被鸟儿发现吃掉了。你看,植物可以通过生物碱来借刀杀人,这招厉害吧?

    但有比这还厉害的。打仗的时候为什么非得把敌人都消灭了呢?把他们俘虏过来,替我卖命,这样不是更划算吗?

    有些生物碱还就真的演化出了这种控制动物为自己服务的功能。咖啡因就属于这一类生物碱。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德国研究人员发现,一些柑橘属(Citrus)的植物的花蜜里居然也含有咖啡因,但花蜜里的咖啡因有什么作用呢?

    科学家后来发现,花蜜里的咖啡因并不是用来驱散昆虫,反而是用来吸引昆虫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如果花蜜里混进了一点咖啡因,那蜜蜂采过一次这种花蜜之后就更容易记住它的味道,并且会更加渴望回到这种花蜜身边。

    也就是说,花蜜里的咖啡因居然是能让蜜蜂上瘾的。含有咖啡因的花朵就好像是一个毒贩,蜜蜂被它引诱吃下一次毒品之后,就再也离不开这个毒贩了,它们会频频回到毒贩身边,渴望再来上一口。

    咖啡因对蜜蜂的吸引力是非常强的,在后来的实验里发现,哪怕花朵里已经没有花蜜了,那些蜜蜂也还是会反复回到这朵花这里。

    那在这种关系里,谁是受益者呢?很明显,是这些含有咖啡因花蜜的植物,它们通过咖啡因控制了蜜蜂的行为,让它们心甘情愿为自己传粉。而蜜蜂在这个关系里完全就是一个奴隶,一个被剥削者,它们很可能会因为太沉迷于这些含咖啡因的花朵而减少了蜂蜜的产量。

    那我们很难不产生一个联想:我们这些这么热爱咖啡的人类,会不会跟这些蜜蜂其实是一样的呢?我们是不是就是一群大号蜜蜂,我们人类会不会也是被咖啡因控制了精神的奴隶呢?

    这个问题呢,得从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咖啡树和茶树这些植物肯定因为人类的喜爱而获益了,这是毫无疑问的。咖啡树、茶树本来只是零星地分布在地球上一两个小区域里,但在人类爱上咖啡因之后,咖啡树、茶树(尤其是咖啡树)今天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些植物的基因因为人类的喜爱而扩散到全球,这当然是巨大的成功。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就是咖啡因的奴隶。

    那么,另一方面,从人类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人类纯粹是被咖啡因剥削呢?还是与咖啡取得了双赢呢?我们自己是不是从咖啡因中获得了足够的好处呢?

    这个问题呢,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去看,在宏观上,咖啡因对人类文明是福还是祸?我们也可以去看,在微观上,咖啡因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有益还是有害?

    那我们先来看宏观层面,咖啡因真的能影响人类文明吗?

    答案是,似乎真的是可以的。我们今天这个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现代世界之所以会出现,其实就跟咖啡因息息相关。

    工业文明最早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两个最重要的源泉。思想上的源泉是17世纪在欧洲兴起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发现了理性思考的价值,确立了理性精神,这大大促进了后来科学、科技以及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式的发展。另一个源泉呢,是18世纪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里发明了很多新技术,也出现了以工厂为基础新的生产方式。

    而咖啡因与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这两大现代社会的源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先来看咖啡因与启蒙运动的关系。

    2.咖啡因与启蒙运动

    咖啡是在17世纪的时候,也就是启蒙运动的前夕从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的。欧洲的第一间咖啡馆是1629年在威尼斯开业的,那时是我们的明末,崇祯二年。在那之后,咖啡馆就很快在欧洲城市遍地开花了。

    你可能在历史书上读到过,从那时候开始,咖啡馆就成了孕育新思想、新文化、新制度的大熔炉。任何人都可以坐在咖啡馆里,交换见闻,碰撞思想。

    牛顿和哈雷是在咖啡馆里讨论他们的物理和数学发现的;乔纳森·斯威夫特、丹尼尔·笛福这些英国作家在咖啡馆里谈天说地,最后用这种语言改造了英语文学;最早的一批股票经纪人在英国的一家咖啡馆里交易股票,然后发展成了伦敦证券交易所;再后来,巴黎人民也是聚集在一间咖啡馆里酝酿出袭击巴士底狱的行动的。

    咖啡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公共空间,推动了启蒙的新思想,推动了从17世纪开始的各种思想和社会变革。但是,这可能只能算是咖啡因对当时那些社会变革的一种间接的推动。

    咖啡因对当时的欧洲人更直接的影响,恐怕是心理层面的,因为咖啡因是一种效果非常显著的兴奋剂。咖啡因可以提升和维持人的觉醒状态,让人不犯困,让人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敏捷,记忆力更好,警惕性更好,而这些,恰恰就是理性思考所需要的精神状态。

    咖啡,可能让昏昏欲睡了几百年的欧洲人第一次集体感受到:哇,原来清醒思考的感受,是这么爽的啊!

    ——这种说法好像有点恶搞,是吧?但其实它没听起来那么荒唐。因为在咖啡普及之前,欧洲人已经喝了好几百年的葡萄酒和啤酒。在咖啡和茶出现之前,欧洲人早、中、晚都在喝酒,不仅在天黑后的小酒馆里喝,他们在家里吃早餐也喝,甚至在工作场所也喝。对于把葡萄酒和啤酒当水喝的中世纪欧洲人来说,能维持清醒思考的机会其实并不多。如果你看过以欧洲中世纪为原型的《权力的游戏》,对这种情况就有点数。片子里那些人几乎从来没有喝过一口水,不论大人小孩都喝酒。

    事实上,在过去这一千多年的世界三大文明中心——东方的中华文明、中东的阿拉伯文明和欧洲的基督教文明里,欧洲人的精神状态一直都是最糟糕的。

    在中华文明这边,茶在唐朝就开始普及了,而唐朝正好就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黄金时代,这不知道是不是巧合。

    在阿拉伯文明区域呢,伊斯兰教是禁酒的,所以酒精对阿拉伯人的影响非常小,而且从15世纪开始,咖啡就在阿拉伯地区普及了。

    只有悲催的欧洲人,除了酒,啥也没有。中世纪的欧洲人,其实是醉醺醺的欧洲人。

    从这个背景出发,就能理解17世纪时咖啡的出现对欧洲人的冲击有多大了。

    被称为“法国史学之父”的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Jules Michelet)是咖啡的脑残粉,他曾经这样写道:“咖啡,是让人头脑清醒的饮料,是大脑强大的营养物质,与那些烈酒不同,它能提高思维的纯净度和清晰度;它能驱散妄想的乌云,它能用真理的闪光突然照亮现实”,让人清晰地看清“事物的真相”。(“Coffee, the sober drink, the mighty nourishment of the brain, which unlike other spirits, heightens purity and lucidity; coffee, which clears the clouds of the imagination and their gloomy weight; which illumines the reality of things suddenly with the flash of truth.” To see, lucidly, “the reality of things”.)

    在米什莱看来,咖啡与显微镜、望远镜、钢笔一起成为了人类迈向理性主义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只不过其他工具是拿在手里的,而咖啡是一种作用在大脑中的工具。德国历史学家沃尔夫冈·希夫布施(Wolfgang Schivelbusch)也说:“随着咖啡的出现,理性的原则被灌注进了人们的身体。”(“With coffee, the principle of rationality entered human physiology…)

    这些历史学家的说法可能多少有点夸张,毕竟咖啡馆兴起之后,葡萄酒和啤酒并没有从欧洲人的生活里消失,但欧洲人的思想似乎的确是从酒精的束缚中被解放了出来,咖啡让欧洲人的心智拥有了更多清醒的时间,这给了欧洲人拥抱理性的可能性。

    其实,酒精与咖啡这两种饮料在对人类的心智的作用上的确有点争锋相对的意思。酒精是一种麻醉剂,对理性思考的能力是压制的,它激发出来的是浪漫主义。“李白斗酒诗百篇”嘛,酒喝得high了,是要写诗的,要抒发浪漫情怀。

    但李白喝下去的如果不是一斗酒,而是一斗咖啡呢?那他写出来的大概就是一百篇议论文啦,中国在唐朝说不定就直接启蒙啦。开玩笑。总之呢,被咖啡激发出来的,是理性主义。

    事实上,欧洲启蒙运动中的那批思想家里,的确就有很多咖啡狂人,而且是狂热到今天的人不可想象的地步。比如启蒙运动的泰斗伏尔泰就是个咖啡的狂热拥护者,据说他一天要喝 72 **杯咖啡!**大家千万别模仿,这是人家天赋异禀,这种喝法是要出人命的。

    总之,咖啡的确有可能催生了启蒙运动和理性思想。另一面呢,咖啡也深度介入了现代世界的另一个基础——工业革命。

    这就讲到第三对关系了:咖啡因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3.咖啡因与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首先是技术的革新,是蒸汽机、纺纱机这些机器取代人力。而对于那些在机器面前工作的工人来说,被酒精麻醉的头脑对安全和生产效率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威胁。人们以前在小作坊里工作的时候,可以喝喝酒,吹吹牛,然后带着一身酒气打打铁,那样也能完成工作。但工厂里的工人就非得来点咖啡和茶不可了,他们必须让自己随时保持专注力,这样才可以跟得上机器的节奏,不然肯定要出事。

    另外呢,资本家追求效率,那时工厂里24小时开工是常态,很多工人要长期上夜班,这在咖啡因普及之前也是不可想象的。人类很难靠自身的调节能力长时间改变昼夜节律。但有了咖啡因,工人熬夜上班也就有可能了。

    再后来,随着工业生产变得越来越复杂,工厂里又出现了很多脑力劳动的工种,会计啊、管理人员啊这些脑力工作这要完成工作,那更是要保持十二分的清醒,咖啡因对这些新工种也不可或缺。

    所以你看,如果没有咖啡因的话,就算工业革命的技术已经有了,适应工业革命的人也没处找。

    于是,在工业革命里,咖啡因其实就成了资本家操控工人的一种工具,它让工人能更好地跟上那些机器的节奏,让工人更有效率,最后当然是让他们更有效率地为资本家赚钱。从这个角度来看呢,咖啡因是一种诅咒,它扭曲了人类的心智,让人类变得更适应工业革命之后新的经济秩序的要求。

    再接下来呢,另一个浪潮紧接着工业革命席卷而来,那就是全球化。因为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技术的大飞跃,火车和轮船让远距离贸易变得更加有利可图,于是一个全球贸易网络就形成了。而咖啡因在那一轮全球化里居然也扮演了分量不轻的角色。

    这就是我们要讲的四对关系,咖啡因与全球化。

    4.咖啡因与全球化

    刚才说过,工业革命之后,工人们对咖啡因有很大的需求,但是咖啡树的种植当时还不像今天这样普及,咖啡在当时价格不便宜,于是欧洲人迫切地需要找到更廉价的咖啡因来源,尤其是在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对咖啡因的需求就更是迫切了。

    这个问题直到 18 世纪上半叶才被解决。因为英国人在中国发现了茶叶。从18世纪上半叶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定期与清政府进行贸易,茶开始取代咖啡成为向欧洲人的血液里输送咖啡因的主要媒介。到了19世纪初,英国人上到贵族、下到平民,就几乎已经没有人不喝茶了。

    再后来的故事,我们中国人就再熟悉不过了。由于清政府对英国的商品不感兴趣,茶叶贸易导致英国对华巨额贸易逆差,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后想到用走私鸦片这个损招来降低逆差。

    于是,至少几百万中国人沉迷在鸦片中,中国在近代遭遇的各种耻辱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件事最讽刺的一点在于,茶是一种兴奋剂,它可以让思维变得敏捷,而鸦片恰好是茶的反面,它是一种镇定剂,它能让思维变得迟钝和麻木。

    迈克尔·波伦在书里写道:“为了让英国人用茶来磨砺思维,中国人的思维就必须用鸦片来遮蔽。”

    我读到书里这句话时鸡皮疙瘩都竖起来了。我产生了一个联想,**我感觉中国和英国之间从茶到鸦片的这个贸易循环,就好像是英国施展了一场超大型巫术,这场巫术就是个跨越东西半球的“吸魂大法”,它把中国人的清醒心智吸走,然后把它注入到了地球另一边的英国人的心智里。**在这场巫术之后,英国人个个精神抖擞,而中国人就都变得目光呆滞,浑浑噩噩了,就好像中国人的魂魄都被英国人吸走了一样。

    英国人为了获取咖啡因,还欠下了另外一笔道德债。在茶的原产地中国,中国人不介意茶叶的苦味,但那时的英国人非常介意,所以他们喝茶是要放糖的。于是,与茶叶贸易一同兴起的,就是糖贸易。那时糖在英国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加到茶里做调味剂。可是在当时,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一个地方能像中国提供茶叶那样生产糖。于是,在中南美洲,大量的种植园被开辟出来种甘蔗。谁来种甘蔗呢?从非洲运过来的奴隶。学者估计有 70 %的奴隶贸易都是用来支持糖的生产的。也就是说,奴隶贸易与糖贸易紧密相关,而糖贸易的源头,其实仍然是欧洲人对咖啡因的迷恋。但在当时的欧洲,没有多少喝茶和喝咖啡的人知道,他们清醒而理性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奴隶贸易这种残暴行为的基础上的。

    所以你看,**对咖啡因的消费,深刻地改变了欧洲,深刻地改变了东方,也深刻地改变了美洲。**我们一开始说这个现代世界可能是被咖啡因缔造出来的,这个说法现在听起来是不是也就不那么夸张了?

    其实关于咖啡因改变美洲,还有一个可以聊的八卦。那就是后来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南北军队有一个巨大的差异:那就是南方军队喝不到咖啡,因为他们的经济完全被封锁了,据说这严重影响了南方军队的士气;而北方军队的咖啡供给却非常充足,北方军队每年给每个士兵36磅咖啡,管够。而且,那时北方军队的将领也充分了解咖啡的作用。有一位北方将军甚至把咖啡武器化了,他命令士兵在战斗前必须先喝咖啡。于是,**北方军队在咖啡的刺激下一个个精神抖擞,而缺了咖啡的南方军队一个个哈欠连天,**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后北方战胜南方的其中一个原因。

    到这里,咖啡因对人类宏观层面上的影响,尤其是对近现代文明的一些重大影响,我们都梳理了一遍。那我们可以回答那个问题了吗?——咖啡因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是福还是祸呢?恐怕还是没有答案。

    咖啡因毫无疑问促进了这个现代世界的形成,而这个现代世界呢,很多方面当然都非常了不起,人类的科技和文化都空前繁荣昌盛,但这个世界也同样有很多问题,而且人类在迈向这个世界秩序的过程中也付出了很多惨重的代价。咖啡因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是福还是祸?一言难尽。

    那我们最后还是来看看简单明了一点的微观层面吧。在微观层面上,咖啡对我们每一个个体的身心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最后一对关系:咖啡与健康的关系。

    5.咖啡因与健康

    在历史上,咖啡对健康的影响受到过很多指控。但神奇的是,到目前为止,咖啡因摆脱了几乎所有严重的指控。

    对于咖啡对健康的影响,目前的科学共识何止是让人放心,那简直就是让人欢欣鼓舞。因为当前的研究表明,咖啡和茶非但不会对我们的健康有害,而且可能会带来一些重要的好处。

    当然,前提是不能过量。不过量是多少呢?科学建议是:每天摄入咖啡因不能超过400毫克,这个量大约相当于三杯浓缩咖啡,或者两杯大杯的星巴克美式咖啡,我现在日常摄入的咖啡差不多就是这个量。

    只要不超过这个上限,那么喝咖啡和茶就有以下这些好处:经常喝咖啡能减少患很多种癌症的概率(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直肠癌、子宫内膜癌等等);咖啡因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二型糖尿病、帕金森以及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甚至还有证据表明适量喝咖啡有降低抑郁症和自杀风险的作用;另外,咖啡和茶也富含抗氧化剂,摄入这些抗氧化剂对身体也有很多益处。

    但是(很遗憾,这里有个但是),咖啡的所有这些好处,可能都会被它的一个害处一笔抹杀。 什么害处呢?——影响睡眠。

    咖啡因被摄入到人体之后,发生的最重要的一种生化反应就是与中枢神经系统里的腺苷受体结合。腺苷是大脑里的一种精神活性化合物,如果它在大脑里的浓度很高,人就很精神。一旦它和受体结合,浓度下降呢,人就会犯困。这本来是人正常的睡眠机制的一部分:人工作累了,腺苷就越来越多地跟受体结合,人就开始犯困,然后去睡一觉,腺苷浓度就会再度恢复。但摄入咖啡因之后,那些受体被咖啡因分子占据了,腺苷就只好继续处于游离状态,于是人就一直精神着。

    所以咖啡因对人体最重要、最直接的影响,其实就是打乱了人正常的睡眠节律,让人强行清醒。

    对于白天要维持工作状态的人来说,这种干扰可能是好的。但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咖啡因的代谢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慢得多。很多人觉得,白天喝点咖啡、喝点茶没什么,晚上不喝就行了。但实际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咖啡因被代谢掉75%的周期是12个小时,也就是说,中午12点喝完咖啡后,晚上12点上床时,你体内还有25%的咖啡因没有被代谢掉。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有喝茶喝咖啡习惯的人都是在睡眠模式被严重干扰的情况下睡觉的。

    这会导致深度睡眠和整体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睡眠专家马修·沃克(Matthew Walker)说:“如果把过去 35 年里星巴克咖啡馆数量的增加和那段时间里睡眠不足人数的增加绘制成曲线图,那么这些曲线看起来是非常相似的。”

    我们都知道今天世界上很多人都有睡眠问题,手机屏幕、噪音污染、生活压力可能都要负上一些责任,但在马修·沃克看来,这个黑名单上必须加上咖啡因。

    现在已经有充足的科学证据证明,睡眠不足会严重威胁人的健康状况。睡眠不足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症、动脉硬化、中风、心力衰竭、抑郁、焦虑、自杀和肥胖的关键诱因。换句话说,咖啡因对健康的那些益处可能最后都被危害睡眠这个严重的负面作用给抹平了。

    我前面说过,作者迈克尔波伦在书里写了他自己尝试戒掉咖啡的一段经历。在他成功戒掉咖啡的那段时间里,他最重要的体验之一就是睡眠质量得到了巨大的改善,睡得又香又久。

    当然,他后来还是重新喝起了咖啡,毕竟喝完咖啡之后那种清爽和充满活力的感觉还是很美妙的,而且这种状态对他这种脑力工作者来说也不可或缺。

    如果你是一个习惯喝咖啡的人,前面说的这些也不是想要你彻底戒掉咖啡,其实我们从书里得到的启发也很简单,那就是:控制喝咖啡的总量,更重要的是,只在上午喝。

    所以,从微观层面上,我们可以说喝咖啡、喝茶是利大于弊的,但前提是喝法得当。

    好,到这里,迈克尔·波伦《植物改变心智》这本书里的“咖啡因篇”,就介绍完了。我们通过五对关系,从咖啡因的进化史一路聊到它与人类的种种纠葛。

    今天这些内容,如果你有任何感想和疑问,都欢迎你留言讨论。

    我是魏知超。如果你喜欢我的节目,请你关注、点赞、收藏、评论,我会在这个频道里坚持输出各种心理学新知。那我们今天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Category: 书评博客 书评视频 心理学博客 心理学视频 文字博客 视频作品
    ShareShareTweetShare
    Previous Post

    丹尼尔·卡尼曼《噪声:人类判断的缺陷》万字解读【文字精校版】

    Next Post

    与《噪声:人类判断的缺陷》译者汪祚军教授谈决策中的“噪声”

    Related Posts

    书评博客

    《具身认知》万字解读丨非凡精读馆 15

    by 魏知超
    2025-02-04
    文字博客

    我的2024影视、图书盘点(没几个字)

    by 魏知超
    2025-01-01
    书评博客

    《苦难的意义》万字解读丨非凡精读馆 14

    by 魏知超
    2024-12-19
    书评博客

    《情绪》万字解读丨非凡精读馆 13

    by 魏知超
    2024-11-28
    心理学博客

    【意志力的经济学解释】意志力不够用?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了!

    by 魏知超
    2024-12-06
    心理学博客

    恋足的脑科学:为什么那么多人迷恋异性的脚?丨阉割恐惧?No;神经串扰?Yes!

    by 魏知超
    2024-12-06
    Next Post

    与《噪声:人类判断的缺陷》译者汪祚军教授谈决策中的“噪声”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最受欢迎

    • 恋足的脑科学:为什么那么多人迷恋异性的脚?丨阉割恐惧?No;神经串扰?Yes!

      0 shares
      Share 0 Tweet 0
    • 《穆赫兰道》剧情全解析

      0 shares
      Share 0 Tweet 0
    • 我写过的美剧《迷失》(LOST)剧情解析文章索引

      0 shares
      Share 0 Tweet 0
    • 良性自虐:为什么会有人喜欢恐怖、重口、猎奇向的影视剧?

      0 shares
      Share 0 Tweet 0
    • 复仇者的《花样年华》

      0 shares
      Share 0 Tweet 0

    近期更新

    《具身认知》万字解读丨非凡精读馆 15

    2025-02-04

    我的2024影视、图书盘点(没几个字)

    2025-01-01

    《苦难的意义》万字解读丨非凡精读馆 14

    2024-12-19

    《情绪》万字解读丨非凡精读馆 13

    2024-11-28

    【意志力的经济学解释】意志力不够用?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了!

    2024-12-06

    恋足的脑科学:为什么那么多人迷恋异性的脚?丨阉割恐惧?No;神经串扰?Yes!

    2024-12-06

    标签

    剧情解析 大卫·林奇 徐克 心理学新知小课·心理学新知 心理学新知小课·毒物推荐 心理学新知小课·进击的三观 意识之谜 王家卫 美剧《迷失》 诺兰 进击的巨人 非凡精读馆·心理学图书解读 音频节目:心理朋克 项目简介

    更新日历

    • 2025 年 2 月
    • 2024 年 12 月
    • 2024 年 11 月
    • 2024 年 10 月
    • 2024 年 5 月
    • 2024 年 4 月
    • 2024 年 3 月
    • 2024 年 2 月
    • 2024 年 1 月
    • 2023 年 11 月
    • 2023 年 10 月
    • 2023 年 9 月
    • 2023 年 8 月
    • 2023 年 7 月
    • 2023 年 6 月
    • 文字博客
    • 视频作品
    • 音频播客
    • 心理学课程/付费内容
    • 出版物
    • 直播/讲座
    • 特别参与
    • 创作方向:心理、读书、电影

    © 2023 weizhichao.info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Sign Up

    Create New Account!

    Fill the forms be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Add New Playlist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文字博客
    • 视频作品
    • 音频播客
    • 心理学课程/付费内容
    • 出版物
    • 直播/讲座
    • 特别参与
    • 创作方向:心理、读书、电影
      • 心理
      • 书评
      • 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