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期节目,我要给大家介绍一本英文科普新书《7½堂大脑课》,书的背景我等会儿再说。我们先从书里的一个细思极恐的小段落开始说起。
请你回想一个最日常的场景。什么日常场景呢?喝水。
回想一下你上次口渴喝水的情况。你倒了满满一杯水,咕咚咕咚往嘴里倒。在喝完最后一口水之后,放下杯子,然后大概过了几秒钟,你就觉得不渴了。然后,你就可以带着口渴被缓解的愉悦心情做别的事情去了。
这个场景,再普通不过了吧?
但是,你知道刚才喝下去的这些水多久以后才会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吗?
答案是,20分钟以后!
也就是说,实际上,你的身体在20分钟以后才会补充到这些水分;20分钟后,你的口渴才会真正被缓解。但是,为什么在你刚喝完水之后的几秒钟内,就已经觉得几乎完全不渴了呢?
如果在那几秒钟之内,水分还根本没来得及被身体吸收,那让你解渴的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先卖个关子。
刚才说到,这个问题是来自于一本英文心理学新书,其实是年月出版的,也不算新书了吧,半新不新,书名叫做《½堂大脑课》(Seven and a Half Lessons About the Brain),一本过去半年来在海外受到不少关注和好评的神经科学科普书。我买的是上的英文电子版,所以大家也还是看一下屏幕上的封面好了。在这本书里,作者介绍了她心目中关于人类大脑的最重要的½个科学事实。
《½堂大脑课》的作者叫莉莎·费德曼·巴瑞特(),是一位大佬级别的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巴瑞特是美国东北大学心理学系杰出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她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情绪。是心理学里“情绪”这个领域当今的扛把子,无可争议的大佬级人物。
这本《7½堂大脑课》是她的第二本书,她的第一本书已经有简体中文版了,而且还挺畅销的,书名就叫《情绪》,你可能听说过,或者读过。敢这么起书名的不是妄人就是大佬。
可是,很遗憾,大佬并不一定都会写书的。巴瑞特教授就属于一位不太会写书的大佬。《情绪》那本书就写得很拉胯。那本书的理论框架其实极其牛逼,里面介绍了一个非常激进的情绪理论。在《情绪》那本书里,巴瑞特教授把普通人对情绪的常识和过去很多心理学家的情绪理论都按在地上摩擦。
但是,那本书写得太糟糕了,半本书都是车轱辘话反复说。这本《7½堂大脑课》好多了,但是说实话,质量也还是配不上巴瑞特教授的江湖地位。
说实话,《7½堂大脑课》这本书本身的价值,如果满分五星的话只能打三星半,但是我今天希望呈现给你的,是这本书的升级强化版。因为我读完之后发现,书里提到的喝水秒饥渴这个问题其实能够牵引出这本书里最有价值的一个洞见,串联起书里不同章节里一些最闪光的内容。这些内容单拎出来说一说的话,观感反而好像比从头到尾读整本书还好一点。所以我今天就不把整本书都捋一遍了,我只讲我自己心目中最闪光的这一部分。
那我也就不过多评论了,下面进入正题。
我们回到开头那个“喝水秒解渴”问题的答案:为什么吸收水分需要20分钟,但解渴却只要5秒钟呢?喝完水之后立刻就不渴了,到底是什么在解渴?
答案是:是你大脑做出的预测让你觉得不渴了。
当你喝水的时候,大脑会综合口腔、喉咙、肠道的感觉,估计出你喝了多少水,大脑会把你喝下去的水量与你现在的口渴程度做对照,然后做出一个预测,一个评估。当它认为喝下的水已经足够在20分钟后让你的身份补充到足够的水分,那它就会提前20分钟掐断口渴的这个感觉,让你产生一个幻觉,让你以为你的身体现在就已经补充到了水分。这样,你就不用苦苦等待20分钟,而是可以把这些时间分配给其他任务了。
换句话说,你被你的大脑骗了。你中了它施加给你的幻术。它让你的感受做了一次时间旅行,让你提前感受到了20分钟后的未来。
这就是为什么吸收水分20分钟,解渴却只要5秒钟。你的大脑会根据它对未来状况的预测,来改变你当前的感受。
不过,其实呢,“大脑会做预测”这一点并不新鲜,大脑随时随地都在做预测。过马路的时候,你看见100米开外有一辆车正在快速接近,那你肯定会停下来等一等,因为你预测到现在过马路的话几秒钟后会被撞到。你不会傻到说:哎?现在我眼前没有车啊,那我就过呗。除非你是把马路当自家院子散步的大爷,否则你不会这样“活在当下”的。你肯定是会根据对未来的预测来做反应的。
所以,大脑会做预测,没什么特别的。“喝水秒解渴”这个例子真正让人觉得有点不普通的是,大脑不但会对未来做预测,而且会根据预测的结果大幅度地修改当下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
这像什么呢?这很像是一家工厂预测到几个月后会出现一个销售旺季,于是它就决定现在立即调整工厂的预算:与未来这个销售旺季无关的生产,现在就立即停工,到时候会畅销的产品,现在就扩大生产线,同时根据这些调整来改变原料、库存和物流的各项预算。
对,我认为,喝水秒解渴这个例子真正的关键词不是“做预测”,而是“做预算”。大脑预测到当前喝下去的水在未来一定已经足够补充体液,那么这时候,身体和心理就没有必要再花费能量和精力在找水这件事上了,它们应该把有限的资源节省出来,投入到另一些更有意义的工作里去。就像是工厂如果已经生产好一批产品,那么哪怕它们现在还在物流公司那里,还没被交到消费者手里,工厂也不用一直盯着这件事了,而是应该开工生产下一批产品了。
所以,在喝水这个例子里,大脑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像是个公司里的预算部门,它会根据自己对未来的预测精心编制一套会计预算,让身体和心理执行这套预算,这样才可以保证我们在未来的收益尽可能最大化。
而这其实反映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那就是:大脑的功能,从最本质上来说,到底是什么?大脑到底是用来干嘛的?
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大脑当然是用来思考的啊。但其实并不是,思考其实不是大脑的本职工作。大脑真正的本职工作,大脑最根本的、最本质功能,正是——做预算。
我觉得这就是巴瑞特教授在《7½堂大脑课》这本书里最重要的一个洞见:大脑的本质功能不是思考,而是为身体的能量消耗做预算。
那巴瑞特教授是凭什么得出这个观点呢?
凭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进化史。
脑和神经系统的进化史,那就得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说起啦。
很久很久以前,统治地球的是没有大脑的生物。其中一种没有大脑的生物是文昌鱼(amphioxus),不是我们现在在菜场买的武昌鱼,我们说的是文昌鱼,它还算不上是鱼类,是一种脊索动物,长得像根棍子。
距今五亿五千万年前,文昌鱼就已经出现在海洋里了,他们过着非常简单的生活,文昌鱼的神经系统太简单,只可以操控身体做出一些很简单的动作,让它在海里游动。它找食物的方式也特别朴素,那就是守株待兔:文昌鱼会把自己像海草那样停留在海底,吃下碰巧流进它嘴里的微小生物。文昌鱼不在意味道,因为它没有我们这样的味觉感官;它也没有眼睛,它只有一些可以探测光线明暗变化的细胞;它也听不见声音。它的神经系统非常原始,就是一小团还称不上是脑的神经细胞而已。文昌鱼基本上可以说就是一根会消化食物的棍子。
然后,时间过去了五千万年,来到了距今五亿年前,当文昌鱼还在海底守株待兔的时候,地球进入了寒武纪,迎来了现在科学家说的“寒武纪大爆发”,大量新物种出现了。在这段时期,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行为出现了,那就是——捕猎。那时出现了某些生物,它们终于可以感知到另一个生物的存在了,并且还会试图吃掉对方。在捕猎这种行为出现之前,动物也会吞食对方,不过形式都像是文昌鱼那样的守株待兔。但在捕猎出现之后呢,“找吃的”这件事就变得更加有目的性、也更有技术含量了。那时的捕猎虽然也还是不需要大脑,但是它往发展出大脑的方向踏出了一大步。
因为在寒武纪出现的这些掠食者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更有竞争性也更危险的地方。掠食者与被掠食者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它们都演化出了能感知周围世界的能力,它们都开始发展出更精密的感觉系统。文昌鱼只能分辨明暗,但新演化出来的那些生物就真的能看到东西了。文昌鱼只有很粗糙的皮肤知觉,而新的那些生物已经可以感受到完整的身体感觉,有些生物的皮肤还演化出了感知水流里细微震动、然后定位其他物体的能力。今天得鲨鱼仍然是使用这种能力来定位猎物的。
随着更强大的感知能力出现呢,对于生物来说,生存最关键的问题就变成了:哎?那边模模糊糊有团东西,那它到底是可以吃的呢,还是会把我吃掉?
所以,能够更准确感知周围环境的那些生物,就更有可能生存与繁衍下去。
谁负责感知环境?当然是神经系统,感知环境这样一个选择压力让神经系统的复杂性有了飞跃式的提升。
与此同时呢,这些掠食者与它们的猎物也都同时多了另一项新能力:那就是,更加精密的动作。文昌鱼的感知与运动神经是交织在一块的,它只能做出非常基本的动作,基本上就是在海里平移。但在这个充满掠食者的新世界里,掠食者与猎物就都开始演化出功能更强大的运动系统了。这些新物种可以快速游动,可以转向,可以俯冲,可以有意图地靠近像是食物的东西或是远离那些看起来有威胁的东西。
而这一切的关键,是使用能量的效率。如果掠食者在追捕食物时动作缓慢,那么就会有其他更善于调动能量的掠食者用更迅速的动作把食物抢走。另一方面,如果被掠食者总是一惊一乍,无论看见什么都耗费能量去躲避,那么真的危险来临时它们就没有能量逃走了。
所以,生物得在该节省能量的时候节省,该消耗的时候消耗,这样才能好好活下去。
这是不是就很像是一家公司,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但财力却有限。这时候,这家公司最需要什么?它最需要有一个合格的预算部门,把什么时候该花钱,什么时候该节省提前做个统筹,提前做出一个财务预算,然后按照这个财务预算的规定来花钱。这样这家公司才有可能健健康地发展。
寒武纪的生物们在线急等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能对身体的能量消耗提前做预算的预算部门。
最后,谁担起了这个重任呢?那当然就是它们的神经系统。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寒武纪生物们的神经系统越来越懂得如何给身体的能量消耗做预算,越来越懂得提前预测到在未来的哪些情况下身体对能量各自会有什么样的需求,然后它们就可以做好相应的提前准备和规划。
那它们是怎么预测自己身体的未来需求呢?最好的参考资料就是过去的经历,也就是记忆。比如,动物在接近一片记得过去经常有掠食者出现的海草前,那它就知道就要提前调取一部分身体能量,让身体进入戒备状态,以便出现危险时及时逃脱。
神经系统在这个时期还面临着另一种挑战。那就是,那时动物的身体演化得越来越巨大,也越来越复杂。那个时期的动物演化出了可以通过心脏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心血管系统,演化出了可以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呼吸系统,演化出了可以抵抗微生物感染的免疫系统。
这些复杂的系统让做预算这件事变得极具挑战性。动物的构造简单的时候,做预算无非是像在一家夫妻店里,夫妻俩晚上商量明天买几斤面粉,复杂程度无非就是这样;但动物的构造变得这么复杂的时候,做预算就有点像是管理一家大型上市公司了。从夫妻店到上市公司,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要让这种复杂的身体运转正常,那就要确保水分、血液、盐、氧气、葡萄糖、皮质醇、性激素及其他几十种资源都能得到精确地调节。这种级别的工作量,就不是简单的神经系统可以胜任的了,它们需要一个指挥中心,这个指挥中心,就是脑。脑,很可能就是在这种选择压力下进化出来的。
今天,我们的大脑需要监督块肌肉的运动,需要平衡几十种不同的激素,还要调节大量脑细胞的能量供给,要消化食物,排出废弃物,对抗疾病,这一切在人类平均寿命的六七十年时间里都不会停止。这是一个非常忙碌同时又非常高效和精准的指挥中心。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回答之前那个问题了:大脑的本职工作到底是什么?
现在我们知道了,大脑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思考,不是理性、不是情绪、不是想象、创造力或者同情心。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通过做好“身体能量的预算食物,住所,情感回报等等,从而完成大自然赋予你的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活下去,然后把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当然,大脑会思考,会感受,会想象,会创造,还会指挥你拿着手机听我在这儿唠叨。但是,大脑创造的每一件事,无论从记忆到幻觉,还是从狂喜到羞愧,它们都是“做好身体能量的预算核心任务的一部分。
过去很多人把大脑比喻成公司的,比喻成军队的元帅,但在大脑其实是个做预算的会计师(哎?气场好像一下子就变弱了好多)。
气场是弱了,但这个观点的穿透力挺强的。因为如果我们带着“大脑是个做预算的会计师”这个观点来审视一些我们过去很熟悉的心理学概念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非常新颖的洞见。
比如说,“理性”这个概念。
理性是什么意思?
按主流的理解,理性就是不感性。理性、感性是一对矛盾。感性是跟着直觉和情绪来做决定,那么理性就是不带感情、不被直觉拐跑的冷静思考。
但是从“大脑的核心任务是做好能量预算”这个观点出发呢,理性其实更应该被定义成:“能在特定情况下做出合理的预算”这样一种状态。
理性不理性,不是看冷不冷静,而是要看大脑对身心状态的调控合不合理。
比如当你身处战场的时候,大脑会引导位于肾脏上方的肾上腺全力分泌皮质醇,皮质醇是一种能够让能量快速爆发的激素。这时候,人会处在一种全身紧张、一惊一乍的状态里。一有风吹草动就第一时间作出各种保命的反应。
你说这时候,这人冷静吗?当然一点也不冷静!完全没有的那种理性,感性得要死。但的反应合理吗?非常合理。大脑的能量预算简直做得棒棒哒。不这么做预算的话,这人随时都会被乱枪打死。所以,这个一惊一乍的、一点也不冷静的人其实非常理性。
这就是“大脑是个做预算的会计师”这个观点对“理性”这个概念的一种革新。
理性的传统定义和刚才这个新定义,不知道你更喜欢哪一个?大家可以在弹幕和评论里讨论。
那以上这些呢,就是我读完巴瑞特教授《½堂大脑课》这本书后,我自己觉得最有价值的一个洞见:大脑的本质功能不是思考,而是为身心做预算。
这个观点,其实是在½堂大脑课的那½堂课里提出的。这部分内容在书里只是被当做开篇的开胃菜而已,但我觉得巴瑞特教授没用它把整本书串起来,其实挺可惜的。她在后来的章节里只是非常浅显地稍微呼应了一下开篇的这个观点,其余大部分篇幅就完全把这个观点忘了。比如喝水秒解渴那个例子,就出自书里挺靠后的一个章节,写到那里的时候,她自己可能都忘了这个例子可以跟开篇呼应了。
所以今天这一讲的内容,是我从书里不同地方扒出素材来做了一些凝练的工作后的东西。如果以后这本书的简体中文版上市了,你买来看了之后发现,咦?好像跟你讲的不是很一样啊。那也别赖我,反而要回来夸夸我。
最后,挖个坑,开头我提到,巴瑞特教授的第一本书《情绪》虽然写得挺拉胯的,但是核心内容其实很牛。那如果以后有机会、有时间的话,我也希望在这个节目里跟大家解读一下《情绪》那本书。
你也可以留言告诉我想听我聊哪本心理学、神经科学类的图书或者想听哪方面的知识。
如果你喜欢我的节目,请你关注、点赞、收藏、评论,我会在这个频道里坚持输出各种心理学新知。那我们今天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