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围城效应?
按我的理解,围城效应是说,人们处在一种生活里时,总觉得另外一种生活无限美好,但真的过上了那种生活之后,发现也就那样,说不定还不如原来的。
解释围城效应关键是,为什么一开始会产生那种对另一种生活过度美好的幻想。
我觉得这背后涉及的是构建水平(Construal Level )效应。
构建水平(Construal Level )是说,人们对时间、空间上跟自己处于不同心里距离的物体,在感知的层次上是不一样的。
对于感觉跟自己空间上离得近(比如身边的人、身边的生活)、时间上离得近(现在的、既时的、马上发生的)的事物,我们对它的理解会更具体,会用很多具体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会想象到里面的很多细节;
而对于感觉跟自己空间上、时间上离得远的物体,我们对它的理解会更抽象,会用概括性的形容词描述它,会想到它的整体轮廓、整体用途,思考它的宏观意义,而很难想到各种细节。
围城效应里的两种生活——身边的、幻想中的——正好一个近,一个远。近的这个,我们很容易的在具体的细节层面思考它,远的那个,我们很容易在抽象层面思考它。而一旦抽象,当然就容易极端化了,你头脑里只有一些大概念、大词、大意义,那么只要一开始你对它是心存美好幻想的,这份幻想就会被放大,在缺少细节的抽象思考中变得无限美好。
但一旦真的身处那个幻想的生活里,远的成了近的,呼啸而来的细节也就必定将你从云端抛落。
这让我想起有一类关于“想象对成功的影响”的研究。那些研究发现,越在头脑里预想过、演练过要做的那个任务的各种细节,真去做的时候越可能成功。而只在头脑里抽象地想象自己会成功的,反而越不可能成功。
行动之前,要逼自己在脑子里预想各种细节。魔鬼在细节中。心中有这魔鬼在,翻越“围墙”而出的冲动恐怕也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p.s.:
国内论文里可能更多地把建构水平理论的英文是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国内论文里可能更多地翻译成“解释水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