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舸澜的《为与无为》这本书,重点介绍的是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这先秦四大天王的无为之道。
其实,在书里登场的,还有两位“小天王”——荀子和墨子。限于篇幅,我没在节目里提他俩。荀子是孔子的粉丝团团长,他的观点完全是对孔子式无为的发扬光大,这里咱们也不就略过不说了。
这篇小文章,咱们补充说说墨子。
从无为这个角度来看,墨子的位置非常有趣,他可以说是站在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这四大天王共同的对立面。
四大天王虽有分歧,但在最后达成无为这一目标上是一致的。换句话说,他们不管从哪个方向出发,最后的终点都是那种热认知主导的潇洒自如。
而墨子的观点却是:全面压制热认知,让冷认知独行。
在墨子看来,「无为」一点用也没有,理性推导出来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目标才有用。而我们只要根据目标来决定行动路线就可以了。
至于在你完成目标的过程里,行动是发自内心的潇洒自如,还是被逼着干,墨子他老人家压根就——不,在,乎。
那么,在墨子眼里,我们应该冲着哪些目标行动呢?只有三个:
1.增加财富;
2.增加人口;
3.增加国家秩序。
只要不冲着这几个目标努力,你的行为就是错误的。
「道德」这个在其他天王那里特别形而上的概念,在墨子这里也显得特别简单。在墨子看来,道德标准应该是客观的,衡量道德与否如同做一道普通的数学题。照着那三个目标权衡正负结果,开始算题,然后强迫你自己按照结果的指示来选择行动路线,这就是“墨子攻略”。
这种伦理模式,在西方有它的孪生兄弟,那就是边沁等人奠定的“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或 “效果论”(consequentialism)道德哲学。
功利主义的主旨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切行动应该以追求人类整体幸福程度的最大化为准则——非常地,墨子。
实用主义哲学的一些结论听起来相当不近人情,比如哲学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得出结论,在一定场合下,对那些严重残疾的婴儿实施安乐死是合理的,此外,只要地球上还有这么多人吃不上饭,我们就应该把维持自身最低物质需要以外的收入统统捐出去,不然是不道德的。
抛弃情感,极端理性,是不是听起来好耳熟?
——这不就是精神变态者的气质吗?
事实上,根据史料记载,实用主义的创始人边沁就是一个极端冷酷的人,有人怀疑他是个阿斯伯格症患者,但他十有八九应该是精神变态。我想墨子十有八九也是。
功利主义哲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理念,它实际上在哲学和公共政策方面都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成果。但就个人而言,完全压抑热认知可能不是件太好的事。
著名神经科学家达马西奥曾经观察过一些热认知完全失灵的病人,他发现这些人压根没法做任何靠谱的道德判断。
道德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也做个一系列研究证明,人类的道德判断必须基于“热”的情感与直觉系统。没有“热”的感情的人,其实也就成了“不分是非之人”。
所以,墨子梦想中的乌托邦,其实是一个精神变态满地走的世界——但,那好像不会是一个多美好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森舸澜. (2018). 为与无为.
2.乔纳森·海特. (2014). 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
说明
- 这个“心理学新知小课”系列的文章是当年配合《魏知超:心理学新知课》相关内容而写的科普/杂谈小短文,在已关闭的平台“饭团”上发表,原文链接已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