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注册
    • 注册
    • 编辑个人信息
    • 重置密码
加入聊天群
魏知超:心理·读书·电影
  • 文字博客
  • 视频作品
  • 音频播客
  • 心理学课程/付费内容
  • 出版物
  • 直播/讲座
  • 特别参与
  • 创作方向:心理、读书、电影
    • 心理
    • 书评
    • 影评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魏知超:心理·读书·电影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Home 书评博客

外星人在哪?心理学家有话说——费米悖论的心理学解释丨 《如果有外星人,他们在哪》、《心智探奇》联动解读

0 Views
2024-11-20
0
Share
WeChat Twitter Telegram

    今天这个露脸第一期,我们来聊一聊“费米悖论的心理学解释”。费米悖论这个词,喜欢科幻,喜欢外星人、天文学这些话题的朋友都很熟悉,我稍微解释几句。费米悖论就是说,一方面,宇宙明明这么大,宇宙里存在高等外星文明的概率照理说也很大,但另一方面,实际上我们却从来也没有找到过外星人,宇宙那么大,却那么寂静,这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矛盾,这就是费米悖论。

    为什么会有费米悖论?为什么我们找不到外星人?这件事其实并不是只有物理学家、宇宙学家有发言权,心理学家居然也有话要说。

    今天我会把一些关于费米悖论的很有心理学意味的解释整理出来,跟大家聊一聊。

    这些内容主要来自两本书,第一本书是英国天文学家斯蒂芬·韦伯写的《如果有外星人,他们在哪:费米悖论的75种解释》,看书名就知道,这是关于费米悖论的一本百科全书一样的书。基本上市面上关于费米悖论的各种解释,从无厘头的,到开脑洞的,再到科学性很强的解释,这本书都囊括了。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本好书很冷门,明明最近这一两年关于外星人的话题这么火热,但这本书好像很少被人提到。我等会儿会讲到书里最值得玩味的几个心理学有关的解释。

    今天涉及到的第二本书是一本心理学名著,当世最著名的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早年的一本代表作《心智探奇:人类心智的起源与进化》。

    关于费米悖论,有一种很重要、也很有可能成立的解释是说:之所以没有外星高等文明,是因为人类这种级别的智能其实是非常罕见的。人类的智能进化出来,其实是一个非常稀有的偶然事件。偶然到,这在全宇宙可能都是个孤例。所以,宇宙里其实根本就不存在跟人类差不多聪明的外星人。关于这个解释,在刚才那本《如果有外星人,他们在哪》里说的有点语焉不详。但是在平克这本《心智探奇》里,正好有一章详细分析了我们人类的祖先当初是集齐了哪些偶然因素才进化出智能的。这部分内容正好就是对刚才这种解释的展开说明。

    所以这两本书合起来读,关于费米悖论的心理学解释就比较完整了。

    好,下面正片开始,有心理学意味的费米悖论解释,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第一个解释是,外星人的数学体系跟我们不同。而外星人的数学体系可能不适合用来发展技术文明。

    这个解释很有点反直觉。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是,数学是全宇宙共通的语言。数学规律在全宇宙不论哪里都应该是一模一样的,那怎么还能说外星人的数学体系跟我们不同呢?难道地球数学跟外星数学还能像汉语和英语这样互不相通吗?

    还真的是有可能的。

    有一些数学家、心理学家认为,数学其实并不完全是一种纯客观的东西,数学某种程度上是人类思维的发明。人类的思维有什么特点,那我们发明的数学就会有相应的特点。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大概就是,我们发明的这种数学,是以“整数”这个概念为基础的。我们的数学里是因为先有了1234567,然后才有了其他。我们的数学里,一切都是以可以数的数为基础的。

    那我们之所以发明了这样的数学,原因其实得从人类祖先的进化过程里找。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个充满了离散物体的世界里。离散物体,就是一个一个可以“数数”数得出来的东西,比如树上有几个果子,远处有多少头羚羊,我们部落里有多少个人,这些对于我们祖先的生存很关键的事物都是一个个整数,都是可以数出来的。把这些数字数出来,对我们祖先活下来,很重要。于是人类大脑就逐渐演化出了“计数的能力”。神经科学里也有证据发现,我们大脑里是有专门用来计数的区域的。

    计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基于这种本能,我们就发明了以整数为基础的人类的这种数学。

    那问题来了:外星人能发明这种数学吗?

    也许不能。比如说,如果在一个气态星球上,出现了一种气态智慧生物。它们的身体是一团气体,就像是《瑞克和莫蒂》里那团会拉金子的屁。

    在那样的一个气态星球上呢,物体大都不是离散的,那种星球上完全没有一个一个果子、一个一个人这种东西,但那里到处都是连续变化的物体,比如会变大变小的云团,比如会改变颜色的光线等等。在这种环境里进化的生物,很有可能就不会发明出“整数”这种概念,相反,他们很有可能会发明出一种基于形状和大小概念的数学系统。

    这里面最关键的是,我们人类的这种数学正好能够让我们发明飞机、桥梁、汽车、无线电、计算机这些东西,人类这种数学正好是可以支撑技术文明的发展的。而别的文明发展出的其他数学系统,却不一定能发展出技术文明。于是,在那些星球上可能会诞生智慧生命,他们甚至都有了数学,但是他们的技术却有可能始终停留在很原始的阶段。

    外星人有不同的数学,这就是费米悖论的其中一种解释。你觉得这种解释合理吗?

    其实,这种解释有个很大的漏洞,那就是它只能解释“有些”文明可能会这样,但肯定不能适用于“所有”外星文明。只要宇宙中有反例,只要有那么一些外星文明发明了跟我们一样的数学,那为什么找不到他们,就需要另找解释了。

    费米悖论的很多解释其实都有这个问题,能解释为什么我们找不到某些外星文明,但不能解释为什么找不到所有外星文明。后面再出现这种情况我就不一一说明了。

    好,下面来说费米悖论的第二种心理学意味的解释。第二种解释是:人类处在外星高级文明设置的禁区里。这是一个非常阴谋论的脑洞。它是假设,现在的银河系其实早就已经进入到一个很多星球都发展到高度文明的程度,银河系非但不荒凉,反而其实热闹得很。但是呢,对于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来说,扩张早就已不是它们的需求。把它们的势力范围扩展到太阳系这种事情对它们来说low得很,根本就不屑一顾。

    那对它们来说,什么最重要呢?——独立发展起来的新文明创造出来的知识,对它们来说才是最宝贵的。

    也就是说,高级文明追求的,其实是多样性,是王小波说的“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在这个解释里,王小波就是银河系的神。

    在追求多样性的这个最高目标之下呢,银河系的高等文明达成了一个协议,它们共同把那些欠发达的文明所在的星系划成了高等文明不得进入、不得干涉的禁区,谁都不允许跟这些欠发达文明接触,也不许向他们透露自己的存在。甚至于,高等文明还用他们的黑科技在禁区之外包裹上了一层幻象,让欠发达文明观测不到任何高等文明存在的迹象。

    而我们地球,就属于这种欠发达文明,我们太阳系就身处在这种禁区里。只有有一天,等地球文明发达到超过一个界限,我们才会加入银河系高等文明俱乐部,那时,宇宙的真相才会在我们眼前揭示。

    我觉得,先不管这个脑洞有多大的可能性,里面最有意思的是对“多样性”这个问题的理解。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要产生多样性,比如文化上的多样性(像中国文化跟美国文化,非常不一样),这种多样性要产生,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其实是:相互隔绝。

    多样性其实来自于隔绝。如果有充分的相互交流,原来不一样的,就会渐渐趋同,多样性就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很多问题其实都是有一个最占优势、最强势的解决方案的。相互隔绝的时候,那些不太强势的也可能活下来,但一融合,往往就只有最占优势的那一个赢者通吃。比如,生物的进化就是这样,如果生物圈充分相互交流,生物多样性就会急剧下降。再比如说,甚至艺术都是这样,全球化之后,音乐、电影赢者通吃的现象都加剧了。

    所以,在刚才这个“禁区解释”里,外星文明对于多样性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只有隔绝,才可以创造多样性。所以他们必须要把欠发达文明圈在禁区里,不跟他们接触。这个操作,我给满分。

    其实很多关于费米悖论的解释,都像刚才这个解释一样,是从外星文明的动机和心态上做文章的,这些解释都非常有心理学意味。比如,刘慈欣的“黑暗森林理论”其实也是费米悖论的一种“心理学解释”。黑暗森林理论的核心是恐惧这种情绪嘛。黑暗森林是说,宇宙里的高等外星文明都害怕一露头就被别的文明干掉,所以就都把自己给隐藏了起来。《如果有外星人,他们在哪》有几个跟黑暗森林很接近的假说,我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那下面我们来说第三种费米悖论的心理学解释。第三种解释:外星高等文明失去了扩张的动机。这也是从心态和动机的角度来解释费米悖论的。

    费米悖论的一个核心是,它假设外星文明如果发达到了一个程度,那它就一定会展开星级扩张,那我们就应该要遇上他们。但是,如果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生物就没有了星际扩张的欲望呢?

    这种情况会不会发生呢?

    其实很有可能会发生啊。文明并不一定都是有向外扩张的动力。《如果有外星人,他们在哪》这本书里举的例子是咱们的明朝。明朝就是一个几乎没有扩张动力的,完全向内收缩的帝国。那为什么它不爱扩张?有文化上的原因,但更可能是经济上的原因——向外扩张在当时的条件下不经济,扩张成本太高,收益太小。

    同样,因为宇宙里有光速限制,所以高等文明即便具备了星际扩张的技术实力,他们最终也会发现,星际扩张的性价比是非常非常低的。

    那他们最后会像哪个方向发展呢?最有可能的就是往虚拟世界探索。换句话说,他们最后都玩游戏去了。毕竟,现实世界很难往外突破,但虚拟世界却有无限可能。

    所以为什么找不到外星文明呢?在这种解释下答案很简单,因为所有外星人最后都变成了“游戏宅”。

    这个解释合理吗?想一想我们的现实,就发现挺合理的。我们人类现在不就已经走在这条路上了吗?要去火星的马斯克基本上只是个孤胆英雄,互联网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科幻迷经常感叹:“说好要给我星辰大海,最后却只给我iPhone、抖音、王者荣耀。”但搞不好,iPhone、抖音、王者荣耀就是人类最后的归宿,也是全宇宙所有高等文明的最后归宿。

    那下面我们来说费米悖论的第四种心理学意味的解释,这是今天这期视频里最重头的解释,那就是我们开头说过的:人类这种水平的智能是非常稀有的,人类的智能进化出来,可能纯粹就是个偶然,甚至可能是全宇宙目前独一份的。

    这部分内容我会结合史蒂芬·平克的《心智探奇》本书来讲。

    智能的出现可能是偶然的吗?

    可能。

    因为“变聪明”其实不是进化的必然,生物们可以变得更大、更快、更有毒性、生殖力变得更旺盛、或是飞得更高更远。但这些都不是变得更聪明。进化是要“活下来”;而变得更聪明只是“活下来”的千万种手段中的其中一种而已。

    而且,变聪明其实并不一定会让“活下去”这件事变得更容易,它反而是有一些明显的劣势的。

    聪明,是靠一个非常发达的大脑来支撑的。但发达的大脑有很多问题。

    首先,大脑太笨重。婴儿还没出生时,大脑就已经发育得大小超标了。在现代医学成熟之前,很多女性都死于难产。另外呢,我们这个脆弱的脖子上顶着这么重的脑袋晃来晃去,这就很容易在摔倒时受致命伤。其他哺乳动物都没那么容易伤到脑子的,但我们人类却是“脑震荡专业户”。

    发达的大脑第二个问题是,太耗能。神经系统是能耗大户:我们的大脑重量上只占身体的2%,但消耗了20%的营养和能量。

    变聪明的第三个问题是,大脑需要时间来学习如何使用。我们人类一生中花了大量时间不是自己处于孩子阶段就是在照顾孩子。为什么人类的儿童期那么长?就是为了让大脑发展成熟嘛。

    变聪明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大脑变发达的同时,也变慢了。哪怕是执行很简单的动作,在人类这个复杂的大脑里也往往也要转上几个弯,结果就是,人对很多简单任务的反应速度是远远低于一些头脑简单的动物的,人的平均智商差不多是100,鱼的智商接近于0,但人基本上不可能徒手抓住一条鱼。

    那么既然变聪明有这么多的劣势,那为什么我们人类的祖先却还是走上了这条进化出一个聪明的大脑瓜的道路呢?

    其实没人知道确定的答案。因为这样的进化在地球上只发生过一次,甚至在宇宙中可能也就发生过这一次。但按照史蒂芬·平克的观点,现有各种证据让我们相信,我们的祖先至少集齐了五颗龙珠,这五颗龙珠使要么是让进化出聪明的脑瓜这件事变得相对容易,要么是让变聪明这件事变得更为利大于弊,这才召唤出了神龙,让人类发展出了智能。

    那我们的祖先集齐的是哪五颗龙珠呢?

    第一颗龙珠是视觉。

    这个元素可能挺出人意料的。我们平时不太会把智能和视觉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人类的智能是高度依赖于视觉的。

    这个道理可能要多解释几句。

    我们人类所属于这个灵长目动物啊,是一种视觉感知能力非常发达的动物。灵长目动物的大脑里有很大一部分都跟视觉感知有关,比如在恒河猕猴这种猴子的大脑里,有一半的区域都是分配给视觉的。

    灵长目这个类别在进化早期首先发展出了立体视觉,它们使用两只眼睛观察点的不同来感受深度,左眼看到左侧多一点,右眼看到右侧多一点,大脑皮层把左右两个画面合成起来,就形成了深度知觉,其实跟3d电影的原理是一样的。那时候的灵长目生活在树上,而且主要在夜间活动,那这种深度视觉对它们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生存优势。这能让那些猴子在树杈之间灵活移动,而且还能定位和捕捉昆虫。

    除了立体视觉,灵长类祖先还演化出了发达的颜色视觉。颜色视觉呢,据推测是我们的灵长目祖先从夜间转向日间活动时形成的。

    为什么这两种视觉能力那么重要呢?

    因为,深度视觉可以把2D的视觉3D化。而有了颜色视觉呢,动物就能很轻松地把一个物体从背景当中抽离出来,你想想看,黑白电视,哪里是人哪里是树一样看过去都分不太出来,但彩色电视里一切都一目了然。

    那深度和颜色叠加起来呢,就让我们的灵长类祖先可以非常准确地在大脑里还原出一个三维空间,还可以精准地感知在这个三维空间中物体的方位和移动,这些可都是对生存极其有用的信息啊。

    深度和颜色视觉进化出来的一个附带结果就是,我们这些祖先的思维能力也发生了相应的进化。视觉在他们的思维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并且一直延续到我们身上。我们人类的思维其实是“高度视觉化”的。

    思维视觉化的第一个表现就是,我们思考各种问题的时候,其实都是借助于视觉上的形象来思考的。哪怕是在思考抽象问题的时候,我们也会在脑海里产生各种“看得见”的视觉影像,借助这些视觉形象来理解问题。比如说,很多有创造力的人都说自己是在脑海中的视觉里“看到”了问题解决的方法,而不是“想到”了解决方法。

    法拉第和麦克斯韦把电磁场想象为充满液体的小管子,然后有了电磁理论。

    化学家凯库勒思考苯环结构时幻想自己看见了一条蛇在咬自己的尾巴,然后推导出了苯环结构。

    爱因斯坦想象自己乘坐一束光运动会看到蛇呢,还想象把一枚硬币掉进正在迅速跌落的电梯中会看到什么,然后才有了相对论。爱因斯坦写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我特别的能力不在于数学计算,而是在于对效果、可能性和结果的想象。”这个想象,其实就是种视觉画面上的想象。

    我们的思维高度视觉化的第二个表现是,在我们的语言里,有大量关于空间和位置的隐喻。我们在表达很多意思时,其实都是用物体的方位或者是在空间里移动一个物体来做比喻的。比如,我接下来说几个成语,你感受一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德高望重。

    置身事外。

    哪里有隐喻?好像听不出来,是吧?这是因为这种比喻太过于普遍,以至于你都听而不闻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什么位置在“前面”代表过去,“后面”代表未来?德高望重——为什么位置“高”的就是好的道德?置身事外——为什么“外面”代表跟一件事撇清关系?

    如果你花点心思去留意,你会发现语言中充满了这种跟方位、空间、位置移动有关的隐喻。而且这种现象是跨文化的,全世界所有语言里都充斥着这种跟视觉有关的隐喻。大家在弹幕和评论里可以补充一下你学过的英语里有没有这种比喻。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因为人的思维是极大地依赖于视觉画面的。

    这就是为什么视觉是人类智能的基础。

    反过来,如果不是因为我们的灵长目祖先因为机缘巧合在大脑中发展出了处理视觉信息的那些区域,人类就绝不可能拥有现在的这种智能。那人类也就大概率没法发明出前面说的那种数学知识,也就没法发明现在我们熟悉的各种科技。

    实际上,这种发达的视觉能力在哺乳动物里就是非常特殊的。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趴在地上去闻其他生物留下的化学痕迹,靠闻气味来感知很多东西。我家狗子就是个鲜活的例子。出去溜达像是扫雷一样,不停地嗅来嗅去,鼻子很灵,但眼睛很废。大老远闻见别的狗子的尿跑过去,然后就灯下黑了,愣是看不见那一滩尿在哪里。绝大部分哺乳动物的大脑都不是把世界理解成三维坐标空间的,而是把世界理解成一个二维平地,在这样一个二维空间里,嗅觉比视觉更管用。

    所以,人类的祖先收集到了视觉这颗龙珠,其实纯属巧合。

    好,下面是第二颗龙珠,这个大家应该都能猜到,那就是——语言。

    语言让人类能够引用抽象的概念,能用词汇指出周围的各种事物,能让我们叙述过去发生的事件和将来或可能发生的事件。通过语法,我们能生成无数个意思的组合。因为有了语言,我们的思维才可以变得这么复杂。可以说,我们的智慧就是建构在语言之上的。

    语言到底是怎么起源的,这现在还是个科学悬案。但是,地球上目前为止大概出现过500亿个物种,却只有我们这一个物种发展出了语言。这本身就强烈暗示,语言要进化出来,是困难重重的。

    它很有可能是进化上一系列的巧合综合在一起的结果。比如说,想要发出清晰的、有各种声调语气变化的语音,就要求生物能自由地控制气息。换句话说,就是要求生物能主动地控制进入肺部的空气量和呼吸的频率。这对我们人类来说很简单,是吧?

    但你知道吗?大部分的四蹄哺乳动物都是没法主动呼吸的,豹、狮子、老虎都不能自主地控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它们只能依靠四肢在奔跑时的动作带动胸腔的扩张和收缩,来进行被动式呼吸。而我们人类可能是为了适应在草原上长跑的进化压力,进化出了主动呼吸,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完全可以自由控制。这就很阴错阳差地为语言的出现做好了准备。

    语言的出现,要有一大堆这样阴错阳差的条件。像这样的条件都要集齐,概率是非常非常小的。而我们人类的祖先正好就是那个中了头彩的超级幸运儿。

    你看,第二颗龙珠要拿到手,也是走了超级狗屎运。

    那下面就是第三颗龙珠了,人类祖先收集到的第三颗龙珠是——群居生活。

    绝大多数猿和猴子都是群居的,而生活在一起有很多好处,第一,如果一群猴子被老虎狮子发现,任何一个个体被选中吃掉的可能性就被分散了,老虎冲过来的时候,我不需要跑得最快,我只要比身边那只猴子跑得快一丢丢就可以了。第二,找食物的效率性大大提高,群居猴子可以合作打猎,可以分享肉和果实。

    这种群居生活大概是两种方式促进了智能的进化。第一,群居生活本身就提出了巨大的认知挑战。一群挨在一起生活的猴子要竞争食物、水、配偶。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如果猴子会说话,他们也一定会说其他猴子就是地狱。

    这样一来,如何跟这些猴子邻居们斗智斗勇就构成了一种促进智能进化的压力,在跟邻居斗智斗勇的过程里,我们的灵长目祖先慢慢演化出了欺骗的能力,演化出了察言观色的能力,演化出了为了讨好领袖暂时压制自己冲动的能力,一句话,它们变得越来越聪明。所以,“聪明”很有可能就是这样一群群居动物靠“内卷”卷出来的。

    不过呢,这种内卷机制不太可能是智能进化的唯一前提,不然地球上的群居动物都该进化出智能才对。所以让人类的智能得以进化,一定还有别的促进因素,比如,对于我们这种有语言能力的物种来说,在群居生活里,信息的价值就会变得特别高。语言里包含的信息本身就是知识,以及,你还可以用这些知识跟一起生活的其他人、其他猴子交换东西。于是,对于独居的猴子,能有效利用信息的这种聪明可能没啥用,但对于群居的猴子,这种聪明就大有优势了。

    我们再来看第四颗龙珠——手。

    精巧的手和精巧的智能很可能是协同进化的,没有智能,手就不知道要执行什么复杂操作,而没有手,智能也少了一个最重要的发挥渠道,有本事使不出来。

    所以,手和智能很可能是相互成就的。

    而手进化出来的前提是双足行走。这又要感谢我们的灵长类祖先。祖先们还生活在树上的时候,他们的上肢就已经往抓取东西而不是承受重量这个方向进化了。那些祖先就已经比其他哺乳动物更适应直起上半身。

    接下来,当祖先们进入地面——也就是草原——生活的时候,两足行走的优势就完全凸显出来了。两足直立行走是最适合长途跋涉的行走姿态,这可以让我们的祖先在草原上行走很长距离。另外,人类祖先能在白天最热的时候顶着大太阳出来活动,这让它们靠时间差躲开了大部分天敌。科学家猜测,人类没有毛发以及会大量流汗就都是随着这段历史进化出来的。而直立行走可能也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一种进化,因为在直立的姿势下,身体照射到的阳光最少。

    有了直立行走,祖先们的上肢才有可能最后进化成可以精确操控物体的手。但你看,手要进化出来,也有不少前置条件,这些前置条件里缺了一个,手可能就进化不出来了。人类祖先拿到这颗龙珠,也很幸运。

    最后,人类祖先拿到手的第五颗龙珠是——狩猎。

    人类祖先在捕猎大型猎物的时候,需要很高超的团队合作能力,需要有高瞻远瞩的计划能力,换句话说,需要一个好脑瓜。所以狩猎活动可能也是促成智能进化的一大因素。

    但这个说法太容易引起女性朋友的反感了。因为它暗示,智能的进化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男性祖先。毕竟出去打猎的好像都是男猎人嘛。但我们先别急着反驳。首先,最近有不少新的考古证据发现,女性猎人的比例可能远远高于我们过去的想象。第二,在狩猎的过程里,心智发挥了多少作用其实并不关键,真正关键的,其实是结果,是狩猎得到的那些肉对心智发挥了什么作用。

    狩猎提供了营养高度集中的肉食。尽管植物性食品也提供卡路里和其他营养,但肉是包含了所有20种氨基酸的完整蛋白质,还提供了富含能量的脂肪和必需的脂肪酸。而我们前面也说过,大脑是高度耗能的器官。如果没有狩猎,大脑进化的营养基础都不会存在。

    另外,捕猎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运气。一个部落里ABC三队猎人出去打猎,最后可能只有A队大丰收,其他两队颗粒无收。但下一次,风水轮流转,可能就轮到A队一无所获了。那么,在没有冷藏肉技术的远古,猎人们的最佳策略就是相互约定,每次都分享他们打猎得到的肉。于是,部落就需要建立起一种互惠和相互约束的机制。这就又联系上了前面的第三颗龙珠的作用了,群居生活里的合作关系越复杂,就越依赖于一颗聪明的大脑。

    综合起来,大家看到了,人类祖先至少要集齐五颗龙珠,才能召唤神龙,发展出今天这种智能水平。这五颗龙珠里至少有那么两三颗都是要走了宇宙级别的狗屎运才有可能拿得到手的。

    这样的狗屎运,在地球上只出现了一次。那么在宇宙里呢?我们会不会就是全宇宙唯一一个中了头彩的幸运儿?

    我自己认为,这可能就是费米悖论最合理的一个答案。宇宙中可能有很多星球都能产生生命,甚至是复杂生命,但是从生命中诞生人类水平的智能,其实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我们人类整天幻想天外有天,但是,很有可能,我们自己就是宇宙的天花板。在宇宙这个舞台上,我们是唯一的演员,也是唯一的观众。

    其实,费米悖论最有可能的一种解答就是:我们之所以找不到外星人,是因为能星际旅行的、能发出信号的这种高科技外星人根本就不存在。《如果有外星人,他们在哪》这本书的作者斯蒂芬·韦伯赞同的,也是这种观点。我们人类搞不好就是宇宙的孤儿,宇宙之所以那么寂静,并不是什么假象,宇宙真的就是一片寂静。

    法国生物学家雅克·莫诺(Jacques Monod)写过这么一句话:“人类终于知道他们在这个无限广袤的宇宙里是孤独的,他们从宇宙里脱颖而出仅仅由于偶然”。这句话真是很让人惆怅啊。

    但是,在惆怅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体验到一种巨大的责任感?这个责任就是:我们千万要自重,我们千万要少干一点蠢事,千万不要把自己随便作死,我们要让人类这个物种尽可能长久地延续下去。因为我们这个经常干蠢事的种族居然很有可能就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物种!如果我们不小心把自己弄死了,那这个宇宙该是有多寂寞啊!

    Category: 书评博客 书评视频 心理学博客 心理学视频 文字博客 视频作品
    ShareShareTweetShare
    Previous Post

    脑洞:杰克和露丝有孩子?!《泰坦尼克号》的隐藏内涵

    Next Post

    喝水“秒解渴”之谜:为什么身体吸收水分需要20分钟,解渴却只需5秒钟?丨《7½堂大脑课》英文版解读

    Related Posts

    书评博客

    《具身认知》万字解读丨非凡精读馆 15

    by 魏知超
    2025-02-04
    文字博客

    我的2024影视、图书盘点(没几个字)

    by 魏知超
    2025-01-01
    书评博客

    《苦难的意义》万字解读丨非凡精读馆 14

    by 魏知超
    2024-12-19
    书评博客

    《情绪》万字解读丨非凡精读馆 13

    by 魏知超
    2024-11-28
    心理学博客

    【意志力的经济学解释】意志力不够用?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了!

    by 魏知超
    2024-12-06
    心理学博客

    恋足的脑科学:为什么那么多人迷恋异性的脚?丨阉割恐惧?No;神经串扰?Yes!

    by 魏知超
    2024-12-06
    Next Post

    喝水“秒解渴”之谜:为什么身体吸收水分需要20分钟,解渴却只需5秒钟?丨《7½堂大脑课》英文版解读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最受欢迎

    • 恋足的脑科学:为什么那么多人迷恋异性的脚?丨阉割恐惧?No;神经串扰?Yes!

      0 shares
      Share 0 Tweet 0
    • 《穆赫兰道》剧情全解析

      0 shares
      Share 0 Tweet 0
    • 我写过的美剧《迷失》(LOST)剧情解析文章索引

      0 shares
      Share 0 Tweet 0
    • 良性自虐:为什么会有人喜欢恐怖、重口、猎奇向的影视剧?

      0 shares
      Share 0 Tweet 0
    • 复仇者的《花样年华》

      0 shares
      Share 0 Tweet 0

    近期更新

    《具身认知》万字解读丨非凡精读馆 15

    2025-02-04

    我的2024影视、图书盘点(没几个字)

    2025-01-01

    《苦难的意义》万字解读丨非凡精读馆 14

    2024-12-19

    《情绪》万字解读丨非凡精读馆 13

    2024-11-28

    【意志力的经济学解释】意志力不够用?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了!

    2024-12-06

    恋足的脑科学:为什么那么多人迷恋异性的脚?丨阉割恐惧?No;神经串扰?Yes!

    2024-12-06

    标签

    剧情解析 大卫·林奇 徐克 心理学新知小课·心理学新知 心理学新知小课·毒物推荐 心理学新知小课·进击的三观 意识之谜 王家卫 美剧《迷失》 诺兰 进击的巨人 非凡精读馆·心理学图书解读 音频节目:心理朋克 项目简介

    更新日历

    • 2025 年 2 月
    • 2024 年 12 月
    • 2024 年 11 月
    • 2024 年 10 月
    • 2024 年 5 月
    • 2024 年 4 月
    • 2024 年 3 月
    • 2024 年 2 月
    • 2024 年 1 月
    • 2023 年 11 月
    • 2023 年 10 月
    • 2023 年 9 月
    • 2023 年 8 月
    • 2023 年 7 月
    • 2023 年 6 月
    • 文字博客
    • 视频作品
    • 音频播客
    • 心理学课程/付费内容
    • 出版物
    • 直播/讲座
    • 特别参与
    • 创作方向:心理、读书、电影

    © 2023 weizhichao.info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Sign Up

    Create New Account!

    Fill the forms be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Add New Playlist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文字博客
    • 视频作品
    • 音频播客
    • 心理学课程/付费内容
    • 出版物
    • 直播/讲座
    • 特别参与
    • 创作方向:心理、读书、电影
      • 心理
      • 书评
      • 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