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DVD导刊》2005年6月上
(小鸟探戈:导刊编辑)
(疯狂钻石:我年轻时用过的中二网名)
小鸟探戈 说:大卫林奇自己曾经说过,他不喜欢他的电影被以心理学的方式来解析,但实际上,他的很多电影如《蓝丝绒》、《穆赫兰道》都带着一些弗洛伊德式的心理意味。
疯狂钻石 说:他抵制心理分析大概是一种反向心理或防卫机制吧。他把自己的很多东西投射到电影里了,但是他又害怕别人分析,因为分析他的电影就是分析大卫林奇自己。
小鸟探戈 说:说的更详细一点呢?
疯狂钻石 说:人们喜欢通过小说来分析小说家、通过画作来分析画家,同样可以通过电影来分析一名导演,尤其当这部电影很大程度上是导演的个人创作的时候。这是因为心理学中有一种投射理论,认为当外部刺激的线索模糊不清时,人们会按照自己的人格来对意义不明确的刺激进行反应。
例如,当要求你对一幅意义模糊的墨迹图进行想象时,想象的结果就可能反映了你的态度、潜在动机和内心的冲突。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同样也充满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所以那些独立创作的电影就是一个导演的墨迹图。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中充斥着一些基于本能的、唯快乐的欲望,而意识为了让人在现实社会中生存以及使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而压抑无意识,从这点来说,意识和无意识是对立的。无意识中那些人类最基本的东西总是想方设法寻找出路,而在弗洛伊德看来,艺术实际上就是无意识中的欲念升华后的一种变形而已!
“艺术感”、“美感”、艺术创作中很重要的“想象力”、“灵感”这些东西,很大程度上都是无意识而非有意识的,因此,艺术家往往都是一些无意识的能量很强的人。尤其是一些艺术家,他们是放纵自己的无意识,尽量减弱自己的意识,让无意成为主导,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创作的。李白在醉酒时作诗,梵高在近乎癫狂的状态下作画。我相信大卫林奇也是这种无意识力量很强的人,他也是“跟着感觉走”来创作剧本的。他在谈到《妖夜慌踪》的创作过程时也说是先有一些感觉,然后用一个剧情把这些感觉连贯起来。
小鸟探戈 说:这个说的好。大卫林奇接受采访的时候也并不喜欢多说他的电影。他不喜欢解释,只给你一把钥匙,钥匙孔在哪里,还需要自己去找。
疯狂钻石 说:所以说,大卫林奇的电影中那些弗洛伊德式的心理意味他并不是有意加进去的。他在无意之后验证了弗洛伊德、荣格等人的理论。
小鸟探戈 说:不过艺术作品的高度到底会达到什么地方,还是常常需要后人的解释跟分析。虽然我们的解释可能并非作者的初衷。红楼梦也有很多个解,虽然像个谜似的,不知究竟哪个解是对的,但是大家仍然乐此不疲。3年前你在网上发表了著名的《穆赫兰道》读解,可是你说并没有看懂《妖夜慌踪》,那么这一次重新看这部电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吗?
疯狂钻石 说:这次最大的收获就是看懂了《妖夜慌踪》。我认为《妖夜慌踪》其实和《穆赫兰道》一样,是一部关于梦魇的电影,《穆赫兰道》的前3/4是一个梦境,而《妖夜慌踪》的弗莱迪变成皮特之后一直到影片结束,也是一个梦境(或者说是幻想)。两部片子都在梦境将要结束时将现实与梦魇结合在一起。例如《穆赫兰道》是影片一开始的一个伴随着沉重呼吸的第一视角走到床边开始进入梦境,在寂静剧院那段开始将梦境与现实结合在一起,直到有人敲门把女主角叫醒。而《妖夜慌踪》则是在监狱中弗莱迪头痛服药后开始进入梦境(头部变形代表着进入梦境),直到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头部再次变形代表了梦境结束。其中,荒漠中木屋出现之后,现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
照这样的分析看,影片的整个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直到到了高速路的那间木屋之后,恐怖老头(其实是自己的潜意识)出现了,告诉他没有爱丽丝,只有勒妮,于是梦境彻底被恐怖的现实占据,接下来这一段半真半假,虽然在梦中,但大致情节是发生过的:也就是弗莱迪跟踪老婆的幽会,然后把艾迪杀了毁尸灭迹。然后他还回到自己的公寓按门铃说“艾迪已经死了。”其实这时候他已经把自己和那个恐怖老头合二为一了,代表自己潜意识里的恐惧(甚至还有一点良心)来警告现实中的弗莱迪。最后,警察在高速路上追他,他已经无路可逃了,脸又开始变形,代表着恶梦的醒来。
小鸟探戈 说:这样这部片子的主题就基本上清楚了。
疯狂钻石 说:对。这部片子展现了一个杀人者的恐惧和不安、他的幻觉、他的美梦和梦魇。这部片子之所以晦涩,是因为大卫林奇不管是拍摄现实部分,还是梦境部分时,都不太“老实”。现实部分有很多想象,梦境部分到最后又有很多现实发生过的情景。
我觉得这样的解释还是能自圆其说的,但是的确不能确定林奇的本意到底是什么。林奇虽然口口声声说不想让别人拿它的电影作心理分析,但他其实是一个玩心很重的人,有的作品其实并不十分复杂,但他似乎有意用很晦涩的语言来表达,例如《穆赫兰道》的现实部分是打乱时空顺序的。我总觉得每次他把观众弄得一头雾水之后都偷着乐呢。
小鸟探戈 说:对电影的解释,只要能自圆其说,都是对的。大卫林奇自己对这部电影的解释是“精神性神游”。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名字叫《迷失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在里面起了一个什么作用?是一种意象,还是出路?
疯狂钻石 说:这个……我还没想过。似乎有这个意思。
小鸟探戈 说:这个让我想到《穆赫兰道》,故事也是从公路上开始的。难道高速公路就是梦的进口嘛?呵呵
疯狂钻石 说:对。有此可能,大卫林奇的片子里的确是有一些意象来代表意识与无意识的接口(或桥梁)的,也就是你说的梦的进口。
不过在它的电影里,这个意象通常是——“洞”。洞、容器、房子一般是象征着女性的生殖器和子宫,这些意象在3部片子里都出现过,例如《蓝丝绒》里的耳孔,《穆赫兰道》里不见底的蓝盒子,《妖夜慌踪》里烧掉的房子。不过这些意象似乎并不是象征着这层意思,而只是象征着“两个世界之间的入口”(林奇在蓝丝绒的花絮里自己说的)。在《蓝》中,代表了阳光的世界和黑暗、畸形的世界的入口。在《妖》和《穆》中则代表了意识和无意识(或者说是现实世界和梦魇)世界之间的入口。类似的象征意义的还有《蓝》中黑暗的楼梯,《妖》中的深不见底的走廊。不知道林奇这样安排是有意为之还是巧合。当然,高速公路似乎也有这个意义。
或者,是对现实的“逃避之路”。因为《穆赫兰道》和《妖夜慌踪》的主题之一都是:逃避现实的美梦最后变成了梦魇。
小鸟探戈 说:夜晚的高速公路,要比“洞”更具开放性,因为本身就是通向未知的。
疯狂钻石 说:是的,似乎暗示着“未知的恐惧”。
小鸟探戈 说:1997年的《妖夜慌踪》到2001年的《穆赫兰道》,两部电影有相似点,也有什么改变嘛?
疯狂钻石 说:《穆赫兰道》是拍出来的,《妖夜慌踪》是玩出来的。
典型的大卫林奇电影一直是以诡异、阴郁、迷茫的意象著称,而他在《妖夜慌踪》和《穆赫兰道》中找到了表现这种意象的最好的载体——梦境。这的确是很高明的。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梦可以说就是一个无意识施展拳脚的舞台。
不过《妖夜慌踪》显然比《穆赫兰道》更加放肆一些,《穆赫兰道》在表现手法上有所收敛相对中规中矩一些(至少前半部是如此),似乎是林奇向现实妥协了一点点。而我觉得《妖夜慌踪》完全是跟着他自己的感觉拍出来的,因此是最能代表他自己的作品。
小鸟探戈 说:《穆赫兰道》是驯化之后的《妖夜慌踪》。以你从前那篇对《穆赫兰道》分析周密的文章来看,《穆赫兰道》的确不是无迹可寻,甚至称得上结构严谨了。
疯狂钻石 说:是的,一方面可以把《穆赫兰道》理解为是驯化之后的《妖夜慌踪》,但是反过来想一想的话觉得《穆赫兰道》的野心更大。《妖夜慌踪》一开始就让观众迷糊,而大多数观众以为看懂了《穆赫兰道》的前3/4之后才发现被林奇耍了。回过头去才发现看似平淡的情节里其实每一处都暗藏玄机。所以说林奇是一个很喜欢给观众下套的人。
小鸟探戈 说:《妖夜慌踪》里面的那个神秘人,代表了什么意思?
疯狂钻石 说:暂且称他为恐怖老头吧。
恐怖老头是弗莱迪的潜意识形成的一个幻觉。他其实就是弗莱迪心中的恐惧和不安,还有良心,时刻提醒着他杀过人的事实,或是唤起他的不安。恐怖老头在梦中则扮演了一个让他想起现实的角色,作用仍是提醒他杀人的事实。老头在现实中与其说是弗莱迪看到的幻觉,倒更像是弗莱迪的另一重人格。多重人格在心理学和临床上是一重非常罕见的病症,每个人格各自独立,各有其不同的记忆、态度和行为,可能一种人格是内向、拘谨、保守,另一种人格却外向、开放、激进。每一种人格出现在个体活动的某一段时间或某种场合。多重人格在心理学中并没有得到完全的确认,因为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多重人格的报告是催眠和暗示的结果。不过它倒是电影的好题材,例如《搏击会》《机械师》,没准这两部电影的创意都受到过《妖夜慌踪》的启发。在《妖夜慌踪》的现实部分,假设神秘的录像带不是想象的话,那么它就是“老头”这个人格拍的(也就是弗莱迪自己)拍的,因为在镜头运动时从来都没有拍到过弗莱迪自己(第二卷录像带中拍到自己躺在床上的画面时,那个人像的姿势非常的奇怪,而且好像没有头,所以可能是弗莱迪自己摆在那里的一个模特或者只是一件衣服)。
还有,按照荣格的原型理论,恐怖老头是弗莱迪心中的一个“暗影”原型。
暗影原型只是着人心中的被压抑而没有显示出的部分。当人压抑暗影时,他将缺少活力而且潜伏着危机(弗莱迪的典型表现)。当过分压抑暗影后,暗影可能会以破坏性的形式出现。典型的例子是宗教战争。荣格说,基督教国家的人们要求自己善良,强烈压抑自己的兽性暗影,时间长了,暗影就会反扑,所以“世人从未目睹过基督教国家之间的战争更为残酷的战争”。如果过分压抑暗影,在梦或想象或幻想中,暗影就会以各种危险可怕、凶狠残暴的形象出现:例如“危险而神秘的黑衣人”。暗影化出的梦中人几乎永远都是穿黑衣服的。神秘老头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压抑而返扑的暗影。
小鸟探戈 说:你这个说法让我想起林奇另外一部电影《双峰镇:与火同行》,里面被杀的女主角是一个年轻漂亮的校花,却有不为人知的阴郁的过去。还有《篮丝绒》里面的多萝西,似乎都说的通。
疯狂钻石 说:是的。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这些有关压抑、无意识的理论是有普遍性的,可能拿来解释很多东西(这既是它们令人着迷的地方也是招人诟病的把柄)。
小鸟探戈 说:不过相比之下,《蓝丝绒》和两部梦魇作品不太一样。有种说法是,它表达了一种性焦虑。
疯狂钻石 说:《蓝丝绒》是的确是一部异色电影。大卫林奇大概把他能想到的反常性行为都集中在弗兰克一个人身上了:恋物癖、窒息癖、性虐待、退行和恋母。
虽然人们谈起《蓝丝绒》就说它是一部表现性虐待的电影,但其实弗兰克的行为并不是前面所说的典型的性虐待的行为。弗兰克的暴力是根植于他的人格中的,泛化的、歇斯底里的暴力,而不是局限于性行为中。据我所知,绝大多数在虐恋者在现实中完全没有暴力倾向,而是只将一种仪式带入性行为中,而这种仪式也未必是真正暴力的,而只是有一种暴力的象征而已。其实,弗兰克吸氦气的行为倒可以视为一种窒息癖,在有的分类中属于受虐倾向的一种。大量吸入氦气能让人产生轻微幻觉。吸氦气对于弗兰克来说就相当于吸毒,模糊了意识,产生一些迷幻的感觉。一经吸入,就凶相毕露。从花絮来看,大卫林奇似乎真的是让扮演弗兰克的演员吸入氦气。一方面是让他入戏,另一方面,吸入大量氦气,然后再开口说话,改变了声音的传播介质,由于氦气原子量为2与空气中的主要气体─氮气,氮气的原子量为28,相差甚大,所以声音就会改变,这样增加了角色的诡异程度(不过影片中这一效果似乎不明显)。
小鸟探戈 说:“退行”是什么意思?
疯狂钻石 说:“退行”是弗洛伊德强调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人用来对抗挫折和焦虑,获得安全感的机制之一。表现为退回到儿童早期水平,出现不成熟行为。例如,男人感受到中年危机时,害怕老而死去,于是可能退行到青年时期,变得不负责任、飙车、与女性约会,甚至吃婴儿食品。弗兰克自称“baby”大概也是一种避免现实焦虑的倒退行为吧。恋母:弗洛伊德看来每个人都有恋母情结,大部分人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中把对母亲的爱恋转移了,从而逐步完成性心理的成熟,而弗兰克似乎并没有渡过那个阶段,他的性心理似乎凝固在某个阶段上,即发生“固着”。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心理发展大致经过了口欲阶段、肛欲阶段、性器欲阶段、潜伏期阶段、青春期阶段等。从强烈的恋母情结来看,弗兰克似乎固着在性器欲阶段了,另外他的行为也表现出口欲阶段的固着,例如吸吮蓝丝绒。
小鸟探戈 说:弗兰克在电影中算是很明晰的一个角色了,而多萝西到反而是故事的关键所在。多萝西开始是以一个受害者身份出现的。可是她后来其实是一个享受受虐的人。
疯狂钻石 说:是的。她不享受弗兰克的虐待,但她想让别人虐待她。
小鸟探戈 说:扮演者说多萝西为自己戴上面具是因为她害怕看到自己真实的样子。她感到羞愧,她憎恨她自己。
疯狂钻石 说:可能是吧。
海伦·多伊奇曾认为,女性是天生自虐。自恋和被动的,而且认为这是女性最基本的特性。她的主要观点是:由于女性只有在被男性征服的情况下,才能感觉到性兴奋,因此,这个过程就使她变得自虐。(这种观点经常受到女权组织的抨击。)
小鸟探戈 说:对大卫·林奇很多人也是看不懂但喜欢,他是怎么打动普通观众的?尤其是一些青年。
疯狂钻石 说:嗯,无意识里的共鸣阿。因为影片里有很多意象都是人们在自己潜意识里也存在的。我么自己无法直接表达出来或者直接意识到,但是林奇却把这些不可名状的东西活生生的表现出来了,因此很难得,也很容易引起一些人的共鸣。
出处
本文原载于《DVD导刊》杂志(2005年6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