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工作时间减少」和「节省劳动时间的家电普及」之外,现代化进程中还有什么因素让人类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呢?
《当下的启蒙》里还提到了一个很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因素——光。
在自然状态下,我们一半的时间都沉浸在黑暗之中,但是人造光让我们能在夜晚阅读、走动,当代的夜生活完全建立在人类廉价获取人造光的能力之上。
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将人造光的价格暴跌(以及由此而来的可用性飙升)视为进步的一个重要象征。
自中世纪以来,经通货膨胀调整后的100万流明小时(大约是每天在灯光下阅读两个半小时、持续一年需要的光量)的价格已经下降了1.2万倍:从公元1300年的大约35500英镑降到了今天的不到3英镑。
古时候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不是像一些怀旧派的浪漫想象里那样是因为古人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而是因为古人压根就负担不起夜晚照明。
几乎所有国产古装剧里那种亮堂堂的夜间内景都是骗人的,古代要想把室内照亮到那种地步,就算是皇帝也得倾家荡产。
而且,仅仅看人造光的现金价格暴跌实际上还严重低估了它背后真正的进步,因为正如亚当·斯密所指出的:「一件物品的真正成本……是要获得它所必须付出的辛苦和麻烦。」
诺德豪斯估算过一个人需要工作多少小时才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挣到在夜晚阅读一小时所需要的光。
公元前1750年的巴比伦人得工作五十小时才能挣到芝麻油灯下看一小时楔形文字的钱;
而在公元1800年,一位英国人为了把一支牛油蜡烛点上一个小时,不得不辛苦工作了六个小时;
到了1880年,你需要工作15分钟才能把一盏煤油灯点燃一小时;
1950年,工作8秒钟的收入就够开一小时白炽灯泡了;
1994年,工作半秒就可以换来节能型荧光灯照明一小时——两个世纪内,为照明付出的劳动成本下降了43000倍。
而这一进步还没有结束:诺德豪斯在LED灯泡充斥市场之前就做了这个估算,而在不久的将来,廉价的太阳能LED灯将改变超过十亿还没有用上电灯的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