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天介绍史蒂芬·平克的节目里,我们领教了平克这位「非正常」心理学家是如何靠大部头著作来知识总结的。
那么,那些「正常的」心理学家,他们怎么做知识总结和提炼呢?
节目里只提了一句,这里再做点补充,算是一个关于学术生态的简单小科普。
心理学(其他学科应该也差不多)里正常的知识总结和提炼一般分成三步来做:
先提纯;
再升华;
最后汇集成册。
提纯的这一步叫「元分析」(meta-analysis)。它是把几十甚至上百个研究同一个问题的实验数据都汇总在一起,然后用一些特殊的统计方法去确认这些研究里呈现出来的共同规律。单个研究之间的结论有时候会相互打架,比如有些研究发现听莫扎特能提高智商,有些研究又发现不能,那到底能不能呢?通过元分析,能够看出所有研究数据汇总后的总体规律。比如一汇总,发觉听莫扎特对智商其实没有影响——这个结论,就排除掉了单个研究的随机误差产生的噪音,结论就更靠谱了。这样一来,数据也就相当于被「提纯」了。
升华的这一步叫综述。这一步想要总结的是比上一步更「大」一点的研究主题,比如说「音乐对认知能力的影响」。综述一般由领域里的顶尖学者来写,他们会把这个大主题下的主要研究结果做汇总分析,提出一些总结性的结论、升华研究的意义、预测研究趋势。
如果要做更大主题(比如「音乐心理学」)下的知识汇总,那么一篇综述就不够了。通常做法是,由业内最顶级的一两位大牛牵头,组织数十位业内顶尖科学家,把他们分成若干组,每一组的两三位科学家负责撰写一个子主题下的综述,最后把几十篇综述汇集成册出版。出版时一般取名叫《XX手册》(比如《音乐心理学手册》)。虽然看起来是书,但实际是业内权威联合写作的综述集,是其他学者继续做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