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类型文学中,科幻作品总是被贴上“点子文学”的标签,似乎科幻作品叫卖的只是那一个一面天马行空一面却又基于科学逻辑的科幻概念。这一概念之于科幻就相当于杀人诡计之于本格推理,诡计必须精妙绝伦,否则整部作品就无多少价值可言。可是,我们可能看完一本严肃文学名著之后醍醐灌顶,事后却想不起来哪怕一句完整的句子,也可能看完一本推理小说后被绝妙的杀人诡计震撼,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孰优孰劣,其实无法比较,类型不同而已。
严肃文学字字精雕细琢是一种伟大,一个概念或是一个点子就成就一部科幻作品也是一种伟大,有时候越是“简单”越能带来无以复加的震撼。比如阿瑟克拉克《与拉玛相会》就是这样的点子文学,“内径十六公里的宇宙飞船”这一个点子成就一整部小说,可以不要情节,可以不顾人物,违反文学规律却成就硬科幻的圣经,就像武侠小说中的高手走火入魔也照样可以练成绝世武功。这样的“点子”是属于科幻的美,属于科幻的诗意。科幻要做的不是一而再再而三,面面俱到,而是把一推向无限,这是一种由极简而极致的美学。
真正震撼人心的科幻作品就应该是抓住这样一个点子,然后把它用或是最生动或是最耸动或是最诗意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个就够了,少就是多,简单即优雅。不妨回忆一下,所谓影史最伟大的那些科幻电影,不管它们在细节的设定上多么复杂,其核心科幻概念是不是都是用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出来?从《终结者》、《黑客帝国》到《回到未来》莫不如此,即便细节复杂如《盗梦空间》也不例外。
而眼前这部《源代码》里有多少个这样的点子呢?有人觉得《源代码》太简单,第一次8分钟循环就能猜出谁是恐怖分子,但从“点子”的角度来看,它其实又太复杂。
点子1:
影片第一次抖出自己的科幻设想,是影片进行到1/3的时候,博士是这样来解释源代码的:“人死后脑电磁场的能量也会短暂残留,脑回路依然开放着。大脑还有另一特征,能保持段约8分钟的短期记忆轨道。综合两者,人死亡后残留的脑回路可以追溯8分钟前的记忆,源代码世界允许我们同时利用二者”。(点子1其实已经包括两个点子。)
似曾相识?当然了,因为这就是matrix的变型罢了。区别只在于matrix是以人类历史的资料为原型编写了一个虚拟世界的代码,而源代码是把一堆死人的记忆转化成虚拟世界而已。于是我们先看到了《黑客帝国》的影子。
当然我们也还看到了《危机边缘》,该剧第一季花了整个半季篇幅讲了怎么从死人脑子里挖信息的事。《危机边缘》比《源代码》强一点的是,它里面有很多关于这种无比玄虚的技术的诸多细节,虽然很扯淡,却有硬科幻的范儿,而在《源代码》里,所有技术层面的细节全部欠奉。

点子2:
问题来了,单靠点子1无法有效支撑起任何情节逻辑。因为除非这些死人里有人在生前八分钟里曾经知道凶手是谁,否则读取他们的记忆有什么用呢?这个虚拟世界必须要能提供除了他们生前8分钟记忆以外的信息才行。
所以需要第二个点子。于是量子力学的平行宇宙假说诡异地介入。博士上一句台词还是“源代码不是时空旅行,只是时空重现”(点子1),紧接着就变成了“它使我们进入平行宇宙……”。
结合点子1和点子2,片子到此为止的设定就变成:用死难者脑子里残存的记忆形成一个他们生前八分钟的虚拟世界,但这个虚拟世界又不是虚拟世界,而是一个炸弹爆炸前8分钟开始的平行宇宙。这个平行宇宙里发生的事情到了这里其实根本跟死难者的记忆没了任何关系,因为这里几乎可以找到任何不在他们记忆里的信息。
这真是一项神奇到坑爹的技术!
所以到了这里,我们又看到了《死亡幻觉》、《南方传奇》、《滑动门》……的影子。当然,又一次看到了《危机边缘》,此剧在花了半季篇幅讲从死人脑子里挖信息的事之后,又花了两季半的篇幅讲了平行宇宙的事。
点子3:
问题又来了。就我这点无比粗陋的物理学知识来看,量子力学的平行宇宙假设说的是微观粒子的某些状态因观察者而坍塌的问题,一个粒子在这个宇宙中是a状态,在另一个宇宙中是b状态,而并不涉及时间上的错位。量子力学的平行宇宙假说里,并不允许你回到一个“过去”的宇宙。
所以《源代码》里的平行宇宙,与量子力学根本毫无关系。它只是时间旅行的一种变体。与《回到未来》那类常规的时间旅行很不同的是,在《回到未来》里,空间只有一个,过去和未来也只有一个,改变了过去,未来就跟着改变,而在《源代码》里,有无数个过去和未来,主角只是穿梭到一个时间上异步的平行宇宙,在那个宇宙里所做的改变只会影响那个宇宙的未来,而不会对别的宇宙产生影响。在某个平行宇宙里,主角可以阻止爆炸的发生,在那个宇宙里,这起恐怖袭击的确是被阻止了,那个宇宙的未来被改变了,但这并不能改变他自己本来的那个宇宙中爆炸已经发生的事实。他只能通过平行宇宙中了解到的情报来阻止自己这个宇宙中新的恐怖袭击的发生。
于是这项技术到此继续坑爹地演变下去,它现在变成了:从死人记忆里建立一个进入平行宇宙的入口,这一入口的时间点是爆炸前8分钟。
这算是一个很有创意的点子吗?未必。这种时间旅行的点子虽然不太多,有一个我们却熟悉得很。还记得《七龙珠》里的特兰克斯吗?在《七龙珠》里,小林问来自未来的特兰克斯:如果这个世界的人造人被打败,那么特兰克斯的那个未来的人造人会怎样,突然消失吗?特兰克斯回答说,这个世界的未来与自己那个未来世界无关。两者是平行的两个空间,在没有特兰克斯的穿越前,两者的发展趋势是相同的,只是进行到的时间点不同。特兰克斯的世界已经进行到未来某一年,而小林的世界慢了十几年而已。特兰克斯改变了小林这个世界的未来,却不能直接影响到他自己的未来世界。他的目的本来只是带这个世界的悟空去他的世界打败人造人。《源代码》里的穿越,其实跟特兰克斯是一模一样的情形。
点子4:
问题再来。平行宇宙的入口是创造出来了,可是这还是不够的。这项技术虽然牛逼哄哄却不能以全知的上帝视角观察平行宇宙。于是必须有人穿越。而在《源代码》里的穿越,不是主角整个回到过去,而是他的灵魂附体到某个死难者的身体里——这还真的就是我们的“穿越文”意义上的穿越,80%的穿越文不都是现代女子附身到古代某个妃子体内然后叱咤后宫吗?何其相似。
《源代码》里的博士是这么解释这种穿越的:“肖恩死于那趟列车,所有乘客中他是你的最佳链接,你们的性别、体型、及突触神经兼容性极佳”。于是我们又看到《阿凡达》强势插入。《源代码》里的穿越,基本上就是穿越文与《阿凡达》的合体,国内泛滥的穿越文算是在邓肯琼斯这里修成正果了。
于是源代码又多了一项意识穿越的技术能力。面对这神一般的技术,卡梅隆、J.J.、刘慈欣们啊,你们只有颤抖的份了。
点子5:
问题继续。由死人记忆打开的平行宇宙窗口只能持续8分钟。8分钟一过,主角就结束穿越,意识跳回到自己整个宇宙里。例外发生在影片最后,古德温上尉良心发现,结束了男主角的生命,于是男主角的意识这次没能跳回到原来的宇宙,而继续(可能也是永久地)附着在最后那次穿越到的那个宇宙的肖恩身上。
我们回到影片最后一幕,这是很容易被误读的一幕。
男主角在这个他最后那次穿越到的(也是以后将生存与此的)宇宙里发了一个条信息给该宇宙里的古德温上尉,他说“在今天某时候,你会听到芝加哥附近的列车上发现了未遂恐怖袭击”,然后说“你和我阻止了炸弹爆炸”(请注意这一句并不是包含在“听到”的内容中的),随后古德温上尉来到博士的办公室,这时一名军官正在向博士做简报,军官说“芝加哥附近的城郊列车上发现了未遂炸弹袭击,但炸弹被解除,并在车上抓到疑犯”。
这里有两个容易被误读的地方。
一,这一幕中的古德温和博士等人根本就不是影片之前一直出现的,而是这一个平行宇宙中的古德温和博士,他们其实在此第一次登场。
二,军官向博士报告未遂的恐怖袭击,并不是像很多人理解的那样是跟博士确认这次源代码起作用预防了恐怖袭击的结果。事实是,在这个宇宙中,博士和军官都不知道源代码已经发挥了一次作用,军官的潜台词其实是:“可惜这次恐怖袭击未遂,不然我们这回就可以试一试源代码的威力了”。也因此,博士紧接着说“直至某一天,真正的危机斩头露角之时,源代码便有用武之地”。这个宇宙里的博士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一次所谓的“未遂”,其实正是另一个平行宇宙中发动源代码的“间接成果”。
在这个宇宙中,只有古德温上尉通过短信才意识到源代码已经通过某种神奇的方式发挥了作用,其他所有人都蒙在鼓里。“若你收到这封邮件,说明源代码比你和博士预期还要好”——这正是源代码最吊诡之处,它不能阻止本宇宙中那些‘已经’发生的危机,却可以化解别的平行宇宙中的危机,而那得益于源代码的宇宙却根本意识不到来自源代码的福利。
这才是《源代码》最值得玩味的一个点子。
一个最优秀的科幻“点子”既要有天马行空又要符合科学逻辑,最好还得有支撑它的科学细节,但有这些还不够,它还应该还拥有某种戏剧上的吊诡。
《源代码》本来有这样的潜力,可惜它最有趣的点子被淹没在了太多似曾相识的点子里。上述那些点子,每一个几乎都可以成就一部完整的科幻作品,而它们中的每一个事实上的确也成就过不少科幻经典,更别提上文还未提及的其它小点子了,例如主角重伤后被废物利用的环节太像《机械战警》……
并不是说点子抄不得,邓肯琼斯的《月球》的“克隆人”点子就是个烂大街的科幻点子,但是只要抓住这么一点把它生动地表达出来,就好。不是抄不得,而是不能抄得如此不经济。
《源代码》违背了科幻的点子美学。一堆科幻点子拼贴在一起又不能用可信的科学细节支撑,导致科幻滑向魔幻,这让《源代码》多少有了一丝“民科”的气息。本质上,《源代码》与最近的《武侠》是同类,借科学之名行民科之实。本来抓住一点发扬光大即可,比如量子力学的平行宇宙是一个多么诱人的“点子”,多少人期待着刘慈欣科幻经典《球状闪电》里的量子玫瑰在银幕上绽放啊,没有多少科幻电影真正成功展现过这样的点子,何必将它包裹在一堆似曾相识的点子里?这是野心太大还是底气不足?
《源代码》里的量子力学本是一朵玫瑰,可惜,这朵玫瑰被插在了牛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