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新知课的其中一期里,我曾经借《机器人叛乱》那本书里的“低温冷冻室比喻”跟大家介绍过从人脑中诞生出的自由意志是如何“反叛”基因赋予我们的目标的。
我们知道,基因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复制出自己的拷贝,然而从人脑中产生的很多目标却经常背离这一初衷。
在这篇小文里,我们借助迈克斯·泰格马克的《生命3.0》里的相关内容,帮你进一步理解这一过程。泰格马克在书中写道:
“虽然进化优化的根本目标是复制,但(在今天的地球居民中)许多人却花了更多时间在其他与繁殖后代无关的事情上,比如睡觉、寻找食物、盖房子、维护统治地位、打架或者帮助他人,人们在这些事情上花的时间如此之多,有时候甚至因此而减少了复制。”
“尽管达尔文式的进化会促使生命选择最优的方法去实现它的目标,但是,它最好的选择其实是,执行一个在它身处的受限环境中表现足够好的近似算法。进化实现最优复制的方法是,与其在每种情况下都问一遍哪种行为可以产生尽可能多的后代,不如实施一种大杂烩式的探索方法,即选择那些通常可行的经验法则。”
“对大多数动物来说,这就包括性冲动、渴了就喝水、饿了就吃东西以及远离那些难吃或者会造成疼痛的东西。”
“总而言之,生物就是一个拥有有限理性的主体,它不止追求一个目标,而且还遵循着经验法则,趋利避害。”
“我们人类将这些进化来的经验法则称为‘感觉’,感觉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指导着我们的决策过程,以实现复制的最终目标。”
“饥渴的感觉保护我们不被饿死和不出现脱水症状,痛感保护我们的身体不受伤害,性欲促使我们繁殖,爱和怜悯的感觉让我们帮助携带有我们基因的其他人以及那些帮助他们的人,诸如此类。在这些感觉的指引下,我们的大脑可以迅速且有效地决定下一步要做什么,而不用每次都对‘能产生多少后代’做出冗长的分析。”
“我们要记住的是,当我们的感觉偶尔不利于“生孩子”时,并不是说发生了什么意外,也不是说我们被欺骗了,而是我们的大脑有时候会故意反叛基因及其繁殖目标,比如,选择避孕。‘大脑反叛基因’还有一些更极端的例子,比如,选择自杀或者选择独身生活,成为神父、僧侣或修女。”
“为什么我们有时会选择反叛基因及其复制的目标呢?这是因为作为有限理性的主体,我们只忠于自己的感觉。”
“虽然大脑进化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复制基因,但大脑其实根本不在乎这个目标,因为我们对基因没有任何感觉。事实上,在人类大部分历史中,我们的祖先根本不知道基因的存在。此外,我们的大脑比基因聪明多了,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基因的目标,即复制,不过,我们认为这个目标陈腐不堪,经常忽略它。”
“人们理解基因为什么让他们产生性欲,但并不想养育15个小孩,于是他们绕过基因编好的程序,选择避孕,这样依然能获得基因对亲密关系的情感奖赏。”
避孕这件小事里居然蕴藏着一个相当深刻的哲理:
为了更好地实现一个大目标,系统会衍生出一些子目标来进行辅助。但这些子目标并不总是忠实的“仆人”。子目标有时会壮大,最后喧宾夺主,将原始目标踩在脚下,自立为王。
说明
- 这个“心理学新知小课”系列的文章是当年配合《魏知超:心理学新知课》相关内容而写的科普/杂谈小短文,在已关闭的平台“饭团”上发表,原文链接已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