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很多人吓晕的短篇版《肠子》是这部长篇《肠子》(Haunted)里的其中一个故事,书里其实还有跟《肠子》并列的另外二十几个故事。它们有的讲奇闻异事,有的讲阴谋论,有的讲超现实的都市怪谈,题材五花八门,不过也都有很强烈的惊悚和猎奇的味道。这些故事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这部疯狂、扭曲的邪典名作。
我下面试着梳理一下这部小说的整体框架,然后挑着讲讲其中几个印象深刻的短篇故事,当然也包括那个惊世骇俗的短篇《肠子》在内。另外,说故事之余,也会顺便谈谈我对这本书的一些理解和感想。
《肠子》这部小说的结构,是一个长篇故事里包含着几十个短篇故事。
作家研习营
《肠子》里的长篇故事,说的是一群男男女女被一则“作家研习营”的广告吸引,来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大宅子里,他们要在这里断绝一切外部联系,生活三个月,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心无旁骛地创作出一部文学杰作。
参加“作家研习营”的一共有十几个人,有男有女,身份背景迥异,他们几乎也都不用真实名字,而是都有一个绰号:自然嬷嬷、凶悍同志、否定督察、杀手大厨、灵视女伯爵等等。这群人看着也都不太正常,“冻疮男爵夫人”没有嘴唇,“八卦侦探”永远拿着一个摄像机,“圣无肠”瘦得皮包骨头,像一具行走的骷髅……
这群人来到研习营之后,很快就动起了一个邪念,他们觉得人类最爱看的,无非就是那些充满了戏剧性的苦难,什么战争啊,饥饿啊,犯罪啊,虐杀啊……。
——所以,我们这群人哪需要花什么心思写出好故事、好小说?我们只需要在这三个月里,在我们自己身上搞出一些惊世骇俗的苦难来,这样,我们亲身经历的这些骇人听闻的遭遇就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故事素材。那我们出去之后,只要躺着吃版权费就好了,我们只要让我们经历的苦难足够惊世骇俗,我们到时会成为全世界写故事的人心目中的传奇。
于是,“作家研习营”的这群学员们逐渐陷入了疯狂,他们为了营造苦难毁掉本来充足的食物,然后又因为挨不住饥饿开始吃一些说出来就会让这期视频过不了审的东西,而这又让他们觉得自己陷入了更深的苦难,于是加倍地自我感动;他们为自己安排各种苦难的角色,有的负责当苦命鸳鸯,有的负责当恶魔,有的负责当英雄,以便丰富苦难的层次,他们迷恋于扮演自己的角色而不可自拔;然后,他们又为了营造苦难摧残自己的身体,也为了营造苦难相互杀戮……最后“作家研习营”在一堆残肢断臂散发的血腥气和一堆腐烂尸体散发的臭气里落下帷幕……
《肠子》这本书里从头贯穿到尾的这个长篇故事,讲的就是这群家伙逐渐入魔的这个过程。小说的英文原名叫Haunted,有被鬼缠住的意思,我觉得最恰当的翻译其实就是“入魔”。
光看我这段讲述,你可能觉得这个故事非常不现实——人再疯也不可能疯到这个地步嘛。但其实这本小说的文字氛围是极度写意的,它不是那种作者会详细交代前因后果的写实流派的小说。恰克·帕拉尼克的文字是像子弹一样啪啪啪打到纸上的。大量的短句,没有一点拖泥带水,用几个短语就能很精准地构建出一幅画面,很精准地传达一个观念。这种文字一下子就能把读者拖进作者营造的那个气场里。所以读“作家研习营”的故事,你的感觉不是像在看一部有头有尾的连续剧,而是像来到一个剧场,突然一束灯光把舞台照亮,你就已经看到这一群疯子在舞台上开始他们疯狂的表演了。他们那种疯癫状态,在现实里是完全不合情理的,但在舞台上却又是完全自洽的。
在渐渐入魔的过程里,“作家研习营”的学员逐个讲起他们自己来到研习营之前经历的故事。这几十个故事就在刚才这个长篇故事的框架之内,构成了小说另一半篇幅。
《肠子》
第一个出来讲故事的,是那个皮包骨头的圣无肠,他抛出的故事就是那篇大名鼎鼎的《肠子》。开篇即王炸。
《肠子》只有几千个字,情节其实特别简单,甚至可以说就只是一个画面而已。它说的是这么个事:男生到了青春期,荷尔蒙爆棚,对性充满渴望,对获取性快感的方式也充满渴望,你懂的。青春期男孩子经常会有种冲动,去尝试一些奇奇怪怪的方式来手淫。读到这里的男性,有一个算一个,都肯定在心里默默点头了,你们当初在这方面都肯定有过一些疯狂的想象,甚至也有过一些疯狂的尝试。《肠子》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圣无肠青春期的时候就探索出了一种快感爆炸的手淫方式——他潜到自家的游泳池底憋着气手淫。但这不是全部,他说:“最棒的部分是游泳池过滤和循环马达的进水口。”他光着身子,屁股坐在循环水马达孔上,享受那种被吸吮的快感。
结果那一回,当他享受完快乐,准备浮出水面呼吸点新鲜空气时,出事了,他发现自己起不来了。可能是位置卡得太准,这位仁兄的臀部被马达孔完全吸住了。但他肯定不甘心憋死,于是丹田中升起一股蛮力,两脚一蹬,居然就往上浮了一段。可还没到水面,他就发现自己好像被什么东西拉住,悬在水中央,再也无法上升了。他回头一看,看到了什么呢?做好心理准备,接下来这段是原文:
明亮的光点不停地在我眼前闪来闪去,我转头往后看去……可是那完全说不通。那条粗索,像某一种蛇,青白色的,还看得见上面有血管,由出水口上来,咬紧了我的屁股。有些血管在往外渗血,红红的血在水底看起来是黑的,由那条蛇苍白的皮肤上的小小裂缝漂了出去,消失在水中,而在那条蛇薄薄的青白色皮肤里面,还看得见一坨坨消化了一半的食物。
这是唯一可以说得通的事。有什么可怕的海怪,一条海蟒,从来没在光天化日下见到过的东西,一直躲在游泳池出水口的黑暗深处,等着咬我。
……
你能看到纠结在蛇肚子里的有玉米和花生。你还看得见一个长形的亮橘色的球,就像是我爹逼我吃的那种大型的维生素丸,让我增加体重,让我能赢得足球奖学金。其中添加了铁和ω-3脂肪酸。
就是看到那颗维生素丸才救了我的命。
那不是一条蛇。那是我的大肠。我的肠子给拉出了我的身体。这是医生所谓的“脱垂”。是我的肠子被吸进了下水口。
当年帕拉尼克刚写完《肠子》之后,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巡回,当众朗读这篇小说,结果据说前后总共有一百多个人当场晕倒。我估计你看完上面这段原文就理解为什么了。整部小说里充斥着像刚才这样画面感爆炸的描写。
那么后来,在小说里,被困在水里的主人公该怎么办呢?要是再不游上去,他就会被淹死了。小说里接下来是这样写的:
你们也听过那些故事,说落入陷阱的野兽会咬断自己的腿,哎,随便哪只土狼都会告诉你咬几口可比死掉强多了。……你得扭过身子去,用一只手勾在膝盖后面,把那条腿抬到你脸上。然后想办法往你的屁股咬下去。在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只要能再吸一口气,你是什么都会咬的。
这种是你在和女孩子第一次约会的时候不会告诉她的事。要是你想要她吻你道晚安的话,就不会说的。
要是我告诉你们那是什么味道的话,你们就永永远远不会再吃乌贼了。
就这样,小男孩一口咬下了去,浮出水面,他后来做完手术侥幸保住了小命,但留下来的肠子只有十几厘米,成了圣无肠。圣无肠这个名字是个绰号,也是个事实。他一辈子难以消化食物,营养不良,这就是他皮包骨头,形若骷髅的缘由。
这就是圣无肠的故事。
《肠子》这个故事当初吓晕很多人,首先当然是因为帕拉尼克对肠子拖出身体之后那个画面充满感官冲击力的描写。但在这一重直接的感官冲击之外,故事里还埋藏着另一重恐怖:那就是这个乍一看无比离奇的事故其实离现实并不遥远。
就像我刚才提到的,每一个过了青春期的男人看到故事的开头都会会心一笑,联想起自己当年做过的疯狂尝试。所以当他们读完这个故事时,是真的会菊花一紧的,他们会想到只要自己当年的某一次疯狂尝试跑偏了一点点,可能就要跑去跟圣无肠抱团取暖了。
所以《肠子》这个故事的第二重恐怖就在于,它会让人(至少是让男人)强烈地感受到“深渊就在伸手可及之处”,它让我们意识到曾经在自己脑海中划过一个邪念、一个恶念或者歪点子,只要稍稍再过火那么一点点,可能就会让我们滑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读完其他恐怖小说,你的感觉可能是心有余悸,但读完《肠子》这个故事,你的感觉很可能是后怕,是突然意识到深渊曾经就在自己伸手可及的地方。
这本书里的其他大部分故事在立意上其实都与《肠子》一脉相承,都是故事里的人物起了一个邪念、一个恶念,或者是动了一个歪点子,然后就有人因为这个邪念和歪点子倒了大霉。这些故事可能也会让一部分读者在内心深处隐隐产生一种共鸣,它们可能未必都像《肠子》这样让人后怕,但可能也会同样提醒你,一些龌龊的、阴暗的东西就潜伏在我们一念之间就触碰得到的地方。
比如我们再来看作家研习营的另一位学员“游民夫人”带来的故事《混迹下流》——
《混迹下流》
最近老在新闻里看到各种名目的名媛,什么佛媛、病媛、菜媛、幼儿媛……,简直是妖孽横行,而游民夫人这个故事讲的是一种更奇葩的媛——流浪媛。
游民夫人曾经是亿万富婆,混迹于各种慈善拍卖会和顶级名流聚会。有一天她偶然发现街边一个蓬头垢面的流浪女子竟然是他们这个富豪圈子里的大名媛。事后一向她打听才知道怎么回事。原来,这位大名媛过腻了富婆生活,她说:
乘喷气式飞机来往的阔佬就是最早的无家游民,……我们也许有十几栋房子——各在不同的城市里——可是我们还是只靠一个箱子生活。
那既然顶级富豪的生活本质上跟街上的流浪汉没有区别,那为什么不索性捅破这层窗户纸,真的去当流浪汉呢?那位大名媛金句连篇,她说:
新的财富就是贫穷, 新的名人就是无名小卒。
她说,
整个喝香槟吃鱼子酱的生活方式早就没劲了。搭上喷气式飞机从这里到罗马才六个小时,让逃避变得太容易了。世界感觉好小而无趣。
……在这个所有的人都是中上阶层的无聊新世界里,再没有什么比到街上窥探几小时更能让你过瘾的了。
她说,
疯狂,就是新的理性。 穿得烂,就是新的盛装打扮。
于是,在这位大名媛的蛊惑之下,一批顶级富豪成了所谓的“通勤游民”,他们住进顶级酒店的豪华套房里,换上一身又臭又脏的破烂衣服之后偷偷跑出来,当一晚的流浪汉。然后第二天再变回人魔狗样的顶级富豪。
可就在 “流浪媛”们沉浸在这个装穷游戏里自我感动得不可自拔的时候,他们偶然目击到了一起雇凶谋杀案,一个少女在他们眼前被杀手模样的人杀害了。他们正好认识被害者,那是一位南美石油大亨的女儿,这显然是一起雇凶谋杀。为了杜绝后患,把目击者灭口,那位雇凶杀人的幕后boss下达了江湖追杀令,开始捕杀城里的流浪汉。等这帮“流浪媛”回过味儿来,他们已经来不及逃命了。这一下,他们真正体验到了身为一个无所依靠、生命随时不保的流浪汉的恐惧……
《产品地位》
有像“游民夫人”这样因为一个歪点子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的,也有用歪点子让别人鸡飞狗跳的,比如“杀手大厨”的故事《产品地位》。杀手大厨带来的,是他写给“万用”牌刀具公司公关宣传部经理的一封信。
在这封信的开头,杀手大厨透露自己就是最近“美食评论家连环杀人案”的凶手。杀手大厨本来不是“杀手”,只是个“大厨”,但因为受不了网上和报纸上一些美食评论家对他的差评而起了杀心,变成了专门猎杀美食评论家的连环杀手。那他为什么要给一个刀具品牌写信呢?
杀手大厨在信里是这样说的:
杀一只兔子和杀一个在网络博客里说你的茴香猪排里该多加点儿意大利马色拉白葡萄酒的怪家伙相差无几。多亏了万用刀具公司的刀具。你们生产的转刀在这两方面都非常好用……
杀手大厨又写道:
然而,不论我多么小心谨慎,警察抓到我也是迟早的事。想到这一点,我唯一害怕的,就是万用刀具公司的刀具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会和一连串大家可能误解的事情连在一起。
关于每个目标处理的细节,包括所用的刀具,都仍然很鲜明地留在我的脑海里。警方大概不用花太多力气就会让我招供,成为公开的记录……从此之后,一般人会谈起“万用刀具杀人案”或是“万用刀具连环凶杀案”。
你们只要做一点儿小投资,就能让你我双方皆蒙其利。……只要小小的一笔五百万美元,就可以让我移民国外,隐姓埋名地生活,远在贵公司市场规划之外的地方。
或者,少到只有一百万的话,我就改用永利刀具——万一我被捕的话,我会发誓说我从头到尾都用的是他们不合规格的产品…… 一百万美元,对产品的忠诚度值这么多吧?
在这个世界上,肯终其一生来让产品始终维持高质量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我为你们喝彩。
始终是你们产品的头号爱用者 李察·塔波特上
这个故事就结束在这封信的落款处。
《报废》
再来看书里一个有点特别的故事《报废》,它是全书唯一一个与作家研习营里这些人的经历无关的、完全超现实的故事。带来这个故事的是作家研习营的组织者——一个叫做魏提尔先生的老头。
我写这个答案时正好在看《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三季,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有点《爱死机》的那种范儿,天马行空又疯狂黑暗。这个故事说的是:
在进行第一次载人金星探测任务时,人类居然发现他们千百年来念兹在兹的天堂不再别处,就在金星上。金星,就是各种宗教传说里那个人类灵魂最终会前往的那个极乐世界。原来,人类的灵魂会在地球上一直转世,直到ta完成了修炼,达到某个标准,就会结束轮回,灵魂最后落脚到金星上获得永生。那里有永恒的快乐,书里写道:“那是天堂,而且那里有性爱和醇酒”,“在那个世界上,十诫就是:狂欢、狂欢、狂欢。”
人类紧接着发现,金星上已经有了一百多万个脱离轮回的灵魂了,有很多历史上的名人、伟人、大善人都已经在那里安家。这下,地球上剩下的人类着急了:自己还得转世多少回才能去金星啊?
于是,人类政府动了个邪念,他们想,如果人类全都不再生育,人类在这一代就集体灭绝,那么就不会有新的灵魂轮回到地球上,那么人类在这一代就可以集体升入天堂了。于是人类展开了大移民计划,这个“移民”是加引号的,其实就是自杀。超市里开始合法售卖剧毒的氰化物,电视购物里开始贩售各种“移民套餐”。
很多人在超市买了氰化物,回到停车场的车上就“移民”了。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移民套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万一有一对有生殖力的夫妇留下来了的话,生一个孩子就会召回一个灵魂”,那么,“因为这小小的一撮人,整个事情又要从头来过。”
所以,那些抗拒自杀的人成了人类公敌,而在这其中,适龄女性又成了公敌中的公敌。一些人组成了所谓的“移民协助小队”强迫“移民”,尤其是育龄女性,他们见一个“移民”一个。
这个故事最后聚焦在了一个正准备全家一起“移民”的家庭里,这是一家四口,父亲和一对儿女以及他们的后妈一起把自己关在汽车里吸一氧化碳“移民”。进行到中途,名叫夏娃的女儿借故离开,躲在远处看着自己的家人完成了“移民”。
这时候,夏娃的男朋友亚当找到了她。亚当说:
你有没有告诉他们说我们怀了孩子的事? 要是我们能让整个人类重新开始的话,我们的爹妈一定气死了……
夏娃看着地平线近处的晨星(也就是金星),说:
如果我生下这个孩子,我希望她会是……崔西。
崔西是谁?崔西就是夏娃的后妈。
小说就在这里戛然而止。
有句俗话叫“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人的命运是喜是悲,有时候是被人的一个念头决定的。而在《肠子》这本小说的这些故事里,是只有“一念地狱”,是“邪念一闪,地狱门开”。就像上面这个故事里那样,哪怕真的有天堂,人们也会因为一些乱七八糟的邪念而与天堂失之交臂。
人类被自己的邪念带入了深渊——我觉得这是理解《肠子》这本书里这些故事的其中一种角度。但这些故事的内涵其实很多元,存在各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我的这个视角仅供参考。
《噩梦之匣》
其实,《肠子》这本书里让我觉得最意味深长的一个故事就跟“人心中的邪念”没有什么关系。直到现在我也说不出这个故事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但一读完就牢牢扎在我的脑子里,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很久都不能释怀。
这个故事叫做《噩梦之匣》。高中女生卡桑卓拉去一个画廊观看展览。展品中有一个像那种一百年前最古老的照相机一样的盒子,上面有块小小的名牌,写着“噩梦之匣”。盒子就像老式照相机一样装在三脚架上。它里面一直发出类似钟表的滴答声。画廊老板说,没人知道滴答声什么时候会停止,但只要一停止,人们就可以把眼睛凑到盒子上的一个窥视孔里往内看,这时按下盒子上的按钮,里面就会产生一道闪光。至于接下来会看到什么,老板也不知道,这个盒子是他从对面那家已经倒闭的古董店里收来的,收这件古董的时候顺带知道了这个传说。
就在这时,盒子里的滴答声消失了。卡桑卓拉好奇心起,朝窥视孔看去。一道闪光划过。没有人知道卡桑卓拉看到了什么。书里是这样写的:
她往后退了两步,摇了摇头。没有抬眼去看任何人,卡桑卓拉四下看着地上,看那些人的脚,嘴闭得紧紧的。
她脱掉了高跟鞋,赤脚站在画廊的地板上,她两腿的肌肉消失了。
松脱的头发如假面具般垂覆在脸上。
她从此不再有任何情绪起伏,好像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只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偶尔有点反应。而且无论她的母亲怎么追问,她也不说在噩梦之匣里看到了什么。
两天之后,卡桑卓拉剪掉了自己眼睫毛。她打开一个皮箱,放在床脚,开始把很多东西放进去,然后又把东西拿出来。反反复复。又过了几天,她就失踪了。
卡桑卓拉的母亲开始调查“噩梦之匣”的来历。她先是追查到那家已经倒闭的古董店,发现原来古董店老板的孙子也是在一次看过“噩梦之匣”里的东西之后陷入了跟卡桑卓拉一模一样的状态。卡桑卓拉的母亲最后又回到那个画廊,结果发现画廊老板竟然也变成那样了。原来老板经不住好奇,也往噩梦之匣看了一眼。
好在画廊老板还愿意说点什么。他是怎么形容自己在“噩梦之匣”里看到的东西的呢?
他说,曾经有个周末,他得去一个公园参加一个以前工作过的公司同仁的野餐会。那是个他很讨厌的工作。他为了恶作剧,没有带食物,却带了个大篮子,里面装满了受过训练的鸽子。到所有闲聊都结束的时候,画廊老板说是该打开篮子的时候了。鸽子飞了出来——
那些人……在这一阵白色的混乱中,在这一阵由野餐中心爆发出来的风暴中,有人尖叫,有人往后倒在草地上。
书里接着写到:
在大家发现这事不会伤到他们之后的那一刻,在他们发现一切很安全的时候,那是他们所见过最美好的景象。他们退缩,吃惊得连笑都笑不出来。在那似乎漫无止境的漫长一刻里,他们忘记了所有重要的事情,只看着那一群白色的翅膀飞入蓝天。
他们望着鸽群盘旋,然后分散开来。而那些鸽子,受过多次训练的,各自循自己的路飞向它们每次都知道真正的家在哪里的地方。
画廊老板说,“那个,就是在‘噩梦之匣’里的情景。”
他说,
那是超越死后来生的东西。在盒子里的不是我们称为生命的东西。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梦境。无限虚假。一场噩梦。
只要看上一眼……你的生命——你的努力、挣扎和忧虑——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是幻影。
画廊老板最后说:
你在盒子里所看见的,是真正的现实。
文:魏知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