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段时间正儿八经地给大家讲了几本书,比较严肃,但我们不能一直严肃,今天就要活泼一下,今天这期节目,我要来盘点一下我在2021年上半年读过的好书。我们这个节目的主旋律当然是心理学,但咱们也会偶尔聊点别的,比如像今天这样聊聊读到的好的闲书。
进入正题之前先做个预告。如果时间安排上不出意外的话,下期节目,我会给大家解读一本即将出版的重磅心理学新书: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的半壁江山——丹尼尔·卡尼曼——的新书《噪声:人类判断的缺陷》。这本书的简体中文版9月份上市,我会在上市的第一时间给大家做解读和点评。以及,在那期节目之后,我还会与《噪声》简体中文版的译者、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汪祚军老师做一个深度对谈。敬请期待。
好,那我们进入正题,下面来盘点一下我上半年读过的好书。做了个简单的归类,我们先讲推理小说,然后是科幻小说,最后是几本非虚构类作品。
《筷:怪谈竞演奇物语》
我要推荐的第一本书,是一本神作级别的推理小说《筷:怪谈竞演奇物语》,作者一共有五位,三津田信三、薛西斯、夜透紫、潇湘神和陈浩基。这是我今年上半年所有书加起来读得最high的一本,上半年第一神品。
这本小说的体裁非常神奇,是由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五位推理小说作家接力写完的小说。日本的推理小说大师三津田信三写了故事的开头,然后由台湾、香港的几位作家接力,最后把故事写完。所以这不是一本小说集,而是由五位作家一起写完的长篇小说。
我当初打算看这本书,本来是冲着陈浩基去的。你肯定知道,在中国的科幻文学领域,刘慈欣是以一人之力把中国科幻的上限提升到了世界顶尖水准。其实在中国的推理小说界,也有这么一号神人,那就是香港作家陈浩基,我觉得陈浩基就是推理小说这个领域里的刘慈欣,他也是凭他一己之力把中国推理小说的上限提升到了世界顶级水准。
我觉得陈浩基那本神作《13,67》就是中国推理小说里的《三体》,拿它跟日本、欧美那些推理大师的任何一本神作放在一起比,都完全不发怵。
《13,67》我是挺早以前就读完了的。于是今年就想起来补完一下陈浩基的其他作品。所以,这本《筷:怪谈竞演奇物语》虽然是由曾经写出过《首无,作祟之物》的大神三津田信三打头阵,但我是冲着压轴写最后一段故事的陈浩基去的。
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本书最后让我惊得目瞪口呆的,既不是三津田,也不是陈浩基,而是台湾的民俗推理作家潇湘神写的第四段故事。
因为潇湘神在这一段故事里贡献出了一个殿堂级的叙诡!这是我阅读经验里的叙述性诡计之最!
叙诡,也就是叙述性诡计,这是推理小说里一种比较剑走偏锋的诡计。它是通过语言文字上的一些花招来误导读者。比如说,小说里通篇都是第一人称,有一个“我”在跟读者讲故事,但直到故事最后,读者才发现,原来在不同章节里出现的“我”其实不是同一个人,其实一直都有两个人在讲故事。再比如说,小说里提到某个角色时一直让读者以为那是一个人类,但故事最后却发现,他们说的其实是一条狗。这就是叙述性诡计,用文字叙述上的花招来产生一个心理盲点,通过这个心理盲点来误导读者,最后在谜底揭晓时让读者享受到被愚弄的那种抖M的快感。我很喜欢读叙诡类的作品,我做完《张无忌的羞耻癖好》这期节目之后很多人都说我是抖M嘛,反正我在读推理小说时真的就是抖M。
不过呢,叙述性诡计往往都有个问题,那就是它缺少那种情感上的冲击力,它纯粹就是作者跟读者玩的一个智力游戏嘛。叙诡的谜底揭晓的时候,读者会感觉智商被碾压,但这种震撼跟故事的主题、跟故事里的情感内核往往是没啥关系的。
说得严重点就是,大多数叙述性诡计都是“没有灵魂”的。但是在这本《筷:怪谈竞演奇物语》里,潇湘神构思出来的那些叙诡居然是与故事的主旨高度合一的,他用叙诡制造出来的那个心理盲点居然恰好就是这个故事想要表达的主题。这就太厉害啦!这个故事里的谜底揭晓的那一刻,我就觉得不光是自己的智商被碾压,更是整个故事都在那一刻升华了。这简直就是为叙诡注入了灵魂。
也可能是我读的推理小说还不够多吧,反正在我的阅读经验里,这种级别的叙诡是独一份的。
当然,陈浩基写的故事结尾那一段也是非常出彩。他这一段就是接在潇湘神那一段后面的。潇湘神的那一段已经是殿堂级,已经写出了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没想到陈浩基居然还能在这个基础上展开一个神脑洞,让故事继续神展开,而且串联起前面几位作家的所有伏笔,最后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层面上收尾,也很了不起。
《筷:怪谈竞演奇物语》这本书目前只有繁体中文版,希望简体中文版快快上市。
除了《筷:怪谈竞演奇物语》,我上半年还读了好几本陈浩基,下面这几本也非常值得推荐。
《气球人》
首先是科幻设定系推理小说《气球人》,讲的是主人公无意中发现自己有一种特异功能,他只要接触有生命的东西,就可以输入指令,让那个东西在指定时间里像气球一样充气、膨胀。于是他就利用这个能力当起了杀手。江湖人称“气球人”。
这本小说是单元剧的形式,开头的几个故事是陈浩基出道早年写的,然后陆陆续续写完后面的篇章,结果是越到后面越成熟,越到后面越炸裂。尤其是故事最后一章,简直太刺激。他在最后这一章里愣是在原本格局不大的系列小短篇故事里生长出一个很惊人的大格局。陈浩基操控故事的能力实在是太强悍了。
《气球人》这本书刚刚出了简体版,已经可以买到了。
《网内人》
值得推荐的第三本陈浩基作品是《网内人》,《网内人》被很多人认为是陈浩基除了《13,67》之外最好的作品。《网内人》里的主人公阿涅是一个用黑客技术来破案的侦探,这可能是陈浩基创作出来的最讨人喜欢的侦探形象之一,仅次于《13,67》里的神探关振铎。《网内人》里推理的部分很硬核、很本格,读得很过瘾,情感的部分也很到位,唯一的瑕疵是反派有点弱,最后稍微少了点正邪双方争锋相对的刺激感,希望陈浩基在下一部里安排上一个跟阿涅旗鼓相当的对手。毕竟有了莫里亚蒂的福尔摩斯才是完整的福尔摩斯。《网内人》的简体中文版已经上市一段时间了,也可以买到。
除了陈浩基的几部作品,上半年读的推理小说里还有下面这两部很值得推荐。
《很久很久以前,在某一个地方……》
首先是日本推理小说家青柳碧人的《很久很久以前,在某一个地方……》,简体中文版马上就要上市了。这本书的书名直译过来其实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具尸体”。这本书的题材很有意思,作者是改写了五个最著名的日本传说故事,把它们给改编成了五篇推理小说,包括桃太郎、仙鹤报恩、浦岛太郎游龙宫这几个我们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都在这本书里被青柳碧人改编成了杀人案件。
其中最好的是浦岛太郎游龙宫那个故事,浦岛太郎救了海龟被请到龙宫做客,结果龙宫发生了一起密室杀人事件。这个故事最后的谜底与这个传说故事的设定结合得非常巧妙。它是利用原本的传说故事里就有的一个设定来制造杀人机关,构思得非常巧妙。
《爱丽丝:终结不可思议之人》
下一本小说是这些年来最受推崇的日本推理小说家之一——早坂吝——的《爱丽丝:终结不可思议之人》。跟刚才那本有点像,也是改编童话故事,这一本《爱丽丝:终结不可思议之人》是把《爱丽丝漫游仙境》给改编成了推理小说,爱丽丝原著里的一些名场面,像什么变大变小屋、疯帽子茶会都被改写成了案件,而且涉及到的还都不是不同风格的谜面和推理手法,以及在故事结尾的时候,也跟早坂吝的其他一些作品一样,来了个意想不到的大反转,非常刺激。这本《爱丽丝:终结不可思议之人》还没有中文版,希望出版社加油。
今年上半年读的推理小说比较多,暂时就到此打住。下面来说科幻小说。
《机器人大师》
要推荐的第一本科幻小说是波兰国宝级科幻作家莱姆的《机器人大师》,这是今年上半年除了《筷:怪谈竞演奇物语》之外,读到的第二本神作级作品。一共就这两部。波兰作家莱姆的小说里知名度最高的应该是《索拉里斯星》,因为已经被多次改编成了电影。但我觉得那不是莱姆最好的小说,莱姆的作品我还没有全部读完,读过的里面,神作级别的,一本是《完美的真空》,另一本就是这部《机器人大师》,在这本书里,莱姆是以大文学家的手笔“玩”科幻,是对科幻文学妥妥的降维打击。你会在他的小说里看到很多文学大师的影子。
《机器人大师》主人公是某个星球上的两个发明家特鲁勒和克拉帕乌丘斯,他们能发明制造各种匪夷所思的机器,人称“机器人大师”,这本书写的就是两位大师在宇宙中的各种奇遇,很多故事都非常幽默,充满了恶搞的意味。但别以为这只是简单的无厘头宇宙探险故事。莱姆在这本书里用上了很多纯文学里才有那种比较复杂的文学手法,比如有些故事里有多层嵌套,故事里包含下一层级的故事,然后还有再下一层。比如有些故事里,主角其实是文字本身,而不是人物,作者是在用故事来玩一些高级的文字游戏。还有一些故事里,角色还会对存在的意义展开思考,很有哲学高度。
说到这儿,你是不是隐约好像联想到了点什么?是不是好像跟《瑞克和莫蒂》的调调有点像?
《机器人大师》的腰封上有一句宣传语,说这本书是“《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瑞克和莫蒂》《飞出个未来》精神先驱”。我读完之后发现,这居然不是在吹牛,《瑞克和莫蒂》里的很多元素居然都可以在《机器人大师》这本书里找到踪影。比如说,特鲁勒和克拉帕乌丘斯这两位机器人大师分明就是暴躁版和狡猾版的Rick。再比如说,《瑞克和莫蒂》经常出现的那种对存在的思考,那种虚无主义,也都能在《机器人大师》里找到。
总之,莱姆的这本《机器人大师》是神作,但它是有挺高的阅读门槛的,可能不是所有人的菜。不过,要想知道你自己是不是适合读这本书,方法倒也特别简单——那就是看你喜不喜欢《瑞克和莫蒂》,看你能不能get到《瑞克和莫蒂》那些high点。如果能,那我强烈推荐你读《机器人大师》。但如果你对《瑞克和莫蒂》无感,那还是暂时绕过这本书吧。
《环界》
那我要推荐的第二本科幻小说呢,其实是个系列,那就是《午夜凶铃》的原著《环界》系列,作者是日本的铃木光司。
你是不是觉得我搞错了?《午夜凶铃》不是讲贞子吗?不是闹鬼的恐怖片吗?怎么放到科幻小说这里来推荐了呢?
我没有搞错。《午夜凶铃》的原著《环界》居然其实是科幻小说。不过,别误会,并不是《午夜凶铃》魔改了原著。《午夜凶铃》是改编自《环界》系列的第一部,情节跟小说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小说第一部讲的的确就是贞子附在录像带上杀人的那个鬼故事。
小说是在第二部才开始揭晓整个故事的世界观的,直到第四部才把世界观全部呈现完。二到四这三部里揭晓出来的世界观是一个让人惊掉下巴的脑洞。看完后面这几部才知道,电影里那些闹鬼的故事居然都是有科学解释的。以及,在第一部里某些已经死得透透了的角色居然死得也不是那么透,他们居然还是有后续故事的。总之就是,如果你很熟悉《午夜凶铃》这本电影,那小说毫无疑问就是对电影的神展开。当然,不管你是不是喜欢《午夜凶铃》这部电影,都值得读一读这套小说。
今年读的科幻不多,就先推荐这两部吧。上半年其实还读到几本感受挺复杂的纯文学,这里先不提了,我把它们放在年底做年终回顾的时候再说。
下面来说几本非虚构的图书。
《宇宙的最后三分钟》
首先是一本物理学的科普书《宇宙的最后三分钟》,作者是著名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这本书出版已经有点年头了,但现在读起来也还是非常引人入胜。这本书写的是物理学家对于宇宙最终结局的各种推测和猜想。
这种题材呢,照理说挺让人绝望的,因为不管在哪种猜想下,这个宇宙最终都是避免不了毁灭的,只不过是毁灭的方式有所不同。
但是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里最后几章,物理学家居然提出了智慧文明在有限的宇宙寿命里变相地获得永生的几种可能性。这听起来像是个悖论,但理论上却是有可能的。比如说,宇宙有一种结局可能是:它在经历了漫长的膨胀期之后,转为收缩,最后坍缩成一个极小的空间,回到类似于与宇宙大爆炸时的情形,最后在这种大坍缩里毁灭。
在这种局面里,宇宙越收缩,能量越密集,而这时候呢,高等智慧生物处理信息的速度也会相应地变得更快,因为处理信息的速度跟利用能量的效率有关。而处理信息的速度越快呢,主观上的时间流逝感也就越缓慢。到那时,那些智慧生物哪怕肉体上只经历了很短的时间,他们的精神世界也会仿佛渡过极其漫长的岁月。而且,物理学家还推算出,在某些特定的物理条件下,智慧生物甚至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无限的思想和经验,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在主观的精神世界里达到永生。
不管这是多小的可能性吧,但至少是在宇宙注定毁灭的绝望里给了我们一点希望。我觉得这些猜想非常有意思。
地中海史诗三部曲
那今天要介绍的最后一套书呢,是英国历史学家罗杰·克劳利(Roger Crowley)的地中海史诗三部曲。
这套书记载了环地中海世界在中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其中《1453 : 君士坦丁堡之战》写的是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的那场战争。《财富之城 : 威尼斯海洋霸权》写的是威尼斯共和国如何在中世纪崛起最后衰落的整个过程。《海洋帝国 : 地中海大决战》写的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世界的海洋争霸。最后这本我还没读,下半年再补完吧。
这套书的作者罗杰·克劳利文笔极其流畅,这个地中海史诗三部曲完全是可以当做小说来读的,代入感极强。读《1453 : 君士坦丁堡之战》的时候我有几回都觉得我自己就是君士坦丁十一世,战争进展到高潮时我看得手心里都是汗。
好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这套书看完之后也很让人唏嘘感慨。《1453》和《财富之城》里都有涉及到一个主题,那就是在时代的洪流、在时代的大趋势面前,个人的力量真的是微不足道的。个人也许可以改写“小时代”,影响一城一池的得失,但你挡不住时代大势,你挡不住“大时代”的降临。在《1453》里,屹立千年不倒的君士坦丁堡城墙遇上了时代大势,那就是攻城火炮的发明,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战的优势总是在守城的一方,守城的这一边基本上只要有个坚固的城墙就占了七八分赢面。但奥斯曼帝国的穆罕穆德二世在1453年的时候拉来了一堆那会儿刚刚发明的攻城火炮来打君士坦丁堡,那攻城战的优劣势就瞬间被逆转了。从此,世界战争的样式也就跟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威尼斯帝国的命运也与时代大势息息相关。在《财富之城》里,威尼斯共和国的一代代豪杰前赴后继,经营数百年,以区区几万人口支撑起一个庞大的海洋帝国。但随着一个叫哥伦布的人误打误撞发现新大陆,地中海一夜之间从世界贸易中心的位置跌落到了边陲,于是一个强盛无比的帝国顷刻间就覆灭了。
在《财富之城》的最后一章里,有这么一段话,我读得挺感慨的。我念给大家听一下:
“海洋帝国总是飘忽不定,和威尼斯本身相仿,注定变幻无常。港口得到了又失去,它在海外领地终究扎根不深。克里特岛上,不只一处倒塌的房屋门楣上刻着一条拉丁文箴言:‘尘世皆云烟’。就好像他们在内心深处都已参透,军号、舰船和枪炮的喧嚣终究只是一场海市蜃楼。”
我念得不好,但我自己读完这一段,心里是很有点起伏的。“尘世皆云烟”,这说的何止是海洋帝国。
好,那上半年读过的好书,我就介绍到这里。如果你喜欢我的节目,请你关注、点赞、收藏、评论,我会在这个频道里坚持输出各种心理学新知,以及像今天这样偶尔跑个题,跟大家聊聊天。下期节目我们来解读卡尼曼的新书《噪声》,不要错过。
那我们今天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