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注册
    • 注册
    • 编辑个人信息
    • 重置密码
加入聊天群
魏知超:心理·读书·电影
  • 文字博客
  • 视频作品
  • 音频播客
  • 心理学课程/付费内容
  • 出版物
  • 直播/讲座
  • 特别参与
  • 创作方向:心理、读书、电影
    • 心理
    • 书评
    • 影评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魏知超:心理·读书·电影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Home 书评博客

孤独为何那么美

2024-03-24
A A
0
渴望孤独没有什么不好的。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孤独为什么那么美”,但实际上是想借机做个卖书小广告。

卖什么书呢?卖我自己的那本老书《迷人的假象:光影中的心理学秘密》。这本书出版几年啦,已经绝版了一段时间,不久前,我这本书的编辑发来消息,说他争取到机会刚刚把这本书加印了,现在当当网和当当的天猫旗舰店都重新上架了,想趁这次机会把这本书的销量冲击到行内认定的“畅销书”水平。所以我就节选改编了书里的一小段内容。

书的其他部分,在形式上跟今天节选的这一小节类似,都是借电影的一些元素来说心理学,落脚在人的心理。如果大家看了觉得还算有趣,那不妨趁双十一各种打折捎带着买一本,或者推荐给朋友。

很惭愧啊,当年使出毕生功力写成这本书,卖了几年,居然还卖不到畅销书的标准。真是应了我的宿命——叫好不叫座。

这本书当年入选了豆瓣读书的年度电影书籍,虽然被豆瓣小编归错了类——实际上是心理学科普书却被当成了电影书籍,但还是说明质量得到了肯定嘛。前几天发来消息的编辑也再一次表达了他的耿耿于怀,觉得这本书被严重低估了。哎,我俩都耿耿于怀了几年了。

言归正传,来说书里的一个小片段——孤独的美。

当年之所以想到在书里写这么一个主题,是因为「孤独」这个词在日常生活里通常不是一个好词,也的确应该不是个好词,因为长时间感到孤独的人,心理和生理健康状况都会变差,甚至寿命都会变短。但是,我很好奇的是,既然孤独不好,那为什么在影视作品里,孤独的意境反而总能营造出某种美感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从李安导演的《色,戒》这部电影里浮现了出来。《色,戒》现在已经算是老片啦,不过片子太经典了,我现在一提王佳芝、易先生,汤唯、梁朝伟,还有那三段被删的激情戏,那这部电影的很多画面肯定一下子就会重新跃入你的脑海。

那我问你,《色,戒》这部片子里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片段?可能是那三段激情戏,可能是王佳芝看到那个鸽子蛋一样大的戒指后说出来的那句“快走”。

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王佳芝为易先生唱“天涯歌女”的那一段。

在“天涯歌女”这个场景里,易先生预感日本终究会战败,他这个汉奸终究不会有好下场;而王佳芝也预感到自己这个所谓的特务终归是别人手里的一枚棋子,不论是否除掉眼前这个大汉奸,自己也肯定是无法善终的。于是这两个同样绝望的人被一首“天涯歌女”紧紧栓在一起。

在王佳芝眼里,眼前这个自己想要暗杀的敌人竟然是世上惟一一个和自己同病相怜、命运相系的人;而在易先生眼里,世上所有人都要防备,也竟然只有眼前的情妇才是自己唯一的知音。

“小妹妹似线郎似针,穿在一起不离分”,唱完这一句之后,易先生是彻底放下了对王佳芝的最后一丁点防备,而王佳芝也是再也杀不了易先生了。

王佳芝和易先生之间的关系,如果有爱情的话,事实上的确有,那么他们之间的爱情就是这一幕里萌发的。王佳芝和易先生在绝望中相知、相怜、相爱,是因为两个人都终于意识到自己正被全世界放逐,让爱情萌发的,是无边的孤独感。

有了这一点小感悟之后,我回头一想,发现电影屏幕上打动我的爱情故事几乎都是这种「孤独者之爱」。

《机器人总动员》里的Wall-E在与Eve太空共舞之前得先经历百年孤独;《甜蜜蜜》里的黎小军和李翘如果没有在异乡闯荡的那份孤独,那他们也只会在人群里擦身而过。王家卫的《堕落天使》里李嘉欣坐在金城武的摩托车后,说“那一分钟很温暖”,但也只有两个边缘人之间的“那一分钟”才会那么暖。

影响我最深的电影之一张国荣、王祖贤主演的那一部《倩女幽魂》也是如此,它说的也是孤独者之爱。

张国荣演的宁采臣怀揣一颗赤子之心苟活于乱世,被自己的善良纯真放逐到了人世的边缘;王祖贤演的聂小倩在身边所有妖魔鬼怪的嗜杀成性中独自坚守内心的良知。一男一女,一人一鬼,他们都是被放逐到人世边界的孤家寡人,独自面对各自内心的荒凉。

我发现,我喜欢的爱情故事几乎都是这样的。里面的主角都至少有一方是天涯沦落人。在爱情开始之前,他们的心里是一片荒凉。而爱情就是在这片荒漠中开出的一朵小花。正因为开在荒漠里,所以它才那样光彩夺目。爱情之摄人心魄,不在于爱情本身,而在于那片荒芜背景的衬托。

我想这大概就是孤独为什么会有美感的第一个理由吧——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是美好的,而孤独似乎总与爱情如影随形。

爱情属于孤独者。可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刻骨铭心的爱情都是孤独者之爱呢?

是因为人孤独时就特别渴望爱情吗?

这可未必。

心理学家斯坦利·沙赫特做过一个很有趣的实验。一群参加实验的志愿者进入实验室后,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接下来他们要接受电击。志愿者被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志愿者看到的那台电击仪器设备很大很吓人。

工作人员告诉他们,为了实验的结果真正有用,有必要把电击强度设定得大些,会带来比较大的痛苦,不过不会带来永久性损害。而当另外一组志愿者进入实验室后,他们看到的仪器很简单小巧。工作人员用轻描淡写的语气介绍电击实验,说电击强度很小,只会带来轻微的不适感。

这样一来,前一组志愿者被诱发出了恐惧焦虑的感受,而后一组志愿者被诱发出了比较温和的、低焦虑的感受。

之后,工作者告诉志愿者,实验要推迟十分钟,他们可以选择单独呆在一个房间等候,也可以选择跟其他的志愿者一起等候。

当然了,这个实验里所谓的“电击”都是幌子。研究者真正关心的是,在选择等待的方式时,到底是“焦虑组”还是“无焦虑组”的志愿者更愿意选择抱团等候。

实验的结果是,“焦虑组”志愿者选择抱团等候的人数远远多于“无焦虑组”。焦虑放大了孤独感,让人们更加愿意与人为伴。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痛苦中的人不会拒绝爱情(当然,他们也不会拒绝友谊和亲情)。

但如果反过来看这个实验结果呢?孤独但是不焦虑的那一组,他们实际上并不特别渴望与人为伴。

所以,把人推向爱情的,其实不是孤独,而是让人感觉难受的孤独。

这样说来,孤独好像仍然不是好东西,正因为它的不好能召唤出爱情,所以它才间接地跟“美”联系在了一起。

但这就是为什么“孤独有美感”这个问题的全部答案吗?

当然不是。

蒋勋先生在《孤独六讲》这本书里说:“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

催生爱情的,不是孤独而是寂寞。

我们害怕的那种孤独叫寂寞,但我们其实渴望另一种孤独。

为什么我们会渴望孤独呢?

因为那种孤独里有自由。

人当然首先是社会动物,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但社会关系有时候也是一种负担,一种我们想要摆脱的负担。

我最近听说一个词叫“熬夜快感”,有些人喜欢熬夜不睡觉,大半夜一个人呆着。他们喜欢当夜猫子,纯粹是因为喜欢夜深人静时与世隔绝的感觉。

也许只有在深夜独处时,你才不是谁的丈夫、谁的儿子、谁的父亲,你才是你自己。只有在这时,你才是自由的。快感并非来自熬夜,而是来自于自由。

想要摆脱社会关系的束缚对于所有人来说都不容易,但在我们这里可能尤其难。因为我们的文化特别强调人与人的联系嘛。我从小就被别人说不合群,也许在有些文化里,这是特立独行,没什么太大不了的,但在我们这儿,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性格缺陷。我们的文化传统,不允许我们孤独。

有一项跨文化研究很说明这个问题。那个研究发现,美国志愿者看到“我”这个词以及与我相联系的社会关系词(比如“我妈妈”)的时候,大脑里激活的是两个不同的脑区;但中国志愿者看到“我”和“我妈妈”时,激活的却是同一个脑区。想想挺可悲的,不允许孤独的文化都已经烙印在我们的大脑里了。哪怕我们的肉身一个人呆着,我们的内心也永远与那些社会关系缠绕在一起,我中有你,无法分离。

可能是越得不到的东西,就越被渴望吧。不知道是不是想在心理上弥补现实中独处太难的处境,我特别喜欢看电影里那些在不可能独处的地方独处的场景。我喜欢看着威尔史密斯带着一条狗游荡在《我是传奇》(I Am Legend)里空无一人的曼哈顿街头;我喜欢看着《惊变28天》(28 Days Later)的男主角在荒无人烟的伦敦市中心闲逛;我喜欢看《香草的天空》(Vanilla Sky)里汤姆·克鲁斯狂奔在空荡荡的时代广场。

这可能就是我那么爱看僵尸片的原因——被僵尸摧毁的世界总是空旷得让我心旷神怡。空旷得很孤独,但也很自由。

孤独为什么美,因为孤独是一种自由,而自由是一种美好的向往——这是我找到的第二个答案。

蒋勋先生说:“孤独没什么不好的,使孤独变得不好的,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我想说的是,害怕孤独也没有什么不好的,人毕竟都要依附于群体才活得下去,很多时候,我们也乐得这么活;

但是如蒋勋先生所说,渴望孤独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因为有的时候孤独真的很美。

「孤独之美」这个小话题我们就聊到这里。这个话题,是我用《迷人的假象》这本书的一个小章节改写的。如果你觉得不错,那可以在当当网或者天猫里搜索“迷人的假象”或者我的名字魏知超找到这本书。

相关图书

  • 《迷人的假象》
迷人的假象
Tags: 音频节目:心理朋克
ShareShareTweetShare
Previous Post

一个关于意识的惊天假说—— 整合信息理论

Next Post

《唐人街探案2》中最细思极恐的细节是什么?

Related Posts

书评博客

《具身认知》万字解读丨非凡精读馆 15

by 魏知超
2025-02-04
文字博客

我的2024影视、图书盘点(没几个字)

by 魏知超
2025-01-01
书评博客

《苦难的意义》万字解读丨非凡精读馆 14

by 魏知超
2024-12-19
书评博客

《情绪》万字解读丨非凡精读馆 13

by 魏知超
2024-11-28
心理学博客

【意志力的经济学解释】意志力不够用?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了!

by 魏知超
2024-12-06
心理学博客

恋足的脑科学:为什么那么多人迷恋异性的脚?丨阉割恐惧?No;神经串扰?Yes!

by 魏知超
2024-12-06
Next Post

《唐人街探案2》中最细思极恐的细节是什么?

玩俄罗斯方块能抑制PTSD和欲望!

节目里没有提到的助眠小技巧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最受欢迎

  • 恋足的脑科学:为什么那么多人迷恋异性的脚?丨阉割恐惧?No;神经串扰?Yes!

    0 shares
    Share 0 Tweet 0
  • 《穆赫兰道》剧情全解析

    0 shares
    Share 0 Tweet 0
  • 我写过的美剧《迷失》(LOST)剧情解析文章索引

    0 shares
    Share 0 Tweet 0
  • 良性自虐:为什么会有人喜欢恐怖、重口、猎奇向的影视剧?

    0 shares
    Share 0 Tweet 0
  • 复仇者的《花样年华》

    0 shares
    Share 0 Tweet 0

近期更新

《具身认知》万字解读丨非凡精读馆 15

2025-02-04

我的2024影视、图书盘点(没几个字)

2025-01-01

《苦难的意义》万字解读丨非凡精读馆 14

2024-12-19

《情绪》万字解读丨非凡精读馆 13

2024-11-28

【意志力的经济学解释】意志力不够用?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了!

2024-12-06

恋足的脑科学:为什么那么多人迷恋异性的脚?丨阉割恐惧?No;神经串扰?Yes!

2024-12-06

标签

剧情解析 大卫·林奇 徐克 心理学新知小课·心理学新知 心理学新知小课·毒物推荐 心理学新知小课·进击的三观 意识之谜 王家卫 美剧《迷失》 诺兰 进击的巨人 非凡精读馆·心理学图书解读 音频节目:心理朋克 项目简介

更新日历

  • 2025 年 2 月
  • 2024 年 12 月
  • 2024 年 11 月
  • 2024 年 10 月
  • 2024 年 5 月
  • 2024 年 4 月
  • 2024 年 3 月
  • 2024 年 2 月
  • 2024 年 1 月
  • 2023 年 11 月
  • 2023 年 10 月
  • 2023 年 9 月
  • 2023 年 8 月
  • 2023 年 7 月
  • 2023 年 6 月
  • 文字博客
  • 视频作品
  • 音频播客
  • 心理学课程/付费内容
  • 出版物
  • 直播/讲座
  • 特别参与
  • 创作方向:心理、读书、电影

© 2023 weizhichao.info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Sign Up

Create New Account!

Fill the forms be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Add New Playlist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文字博客
  • 视频作品
  • 音频播客
  • 心理学课程/付费内容
  • 出版物
  • 直播/讲座
  • 特别参与
  • 创作方向:心理、读书、电影
    • 心理
    • 书评
    • 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