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看一眼下面这张图。你应该在其他地方见过它,这是一种非常著名的视错觉,叫阿德尔森棋盘错觉。
图上A和B这两个区域,看上去A是深灰色,B是浅灰色,对吧?
但这是错觉!
如果你用截图软件分别截取A、B这两块区域并列在一起,就会看到它们的颜色深浅毫无差异。
这怎么可能?!
这种错觉是怎么发生的?
大体来看,原因并不神秘。我们对一块区域亮暗程度的感知,并不取决于从这个区域反射到你眼中的光量,而是取决于这个区域反射出来的光量占照射到它上面的光量的比例,也就是“反射率”:
反射率=被那块区域反射的光量/落到那块区域的光量
反射率越高,那块区域就越亮;反射率越低,就越暗。
但是,眼睛只能直接感受到从那块区域反射出来的光量(也就是只知道上面公式里的分子有多大),在这种情况下,大脑怎么“算”出一个区域的反射率呢?大脑怎么估计公式里的分母呢?
答案是:必须利用环境中的上下文信息或者情境中的背景知识来间接推断。
事实上,公式中的分子大小也不是单纯由视网膜接收到的绝对光量决定的,背景信息同样会影响大脑对分子的估算。
当你看着下面那个棋盘的时候,你看到棋盘的一部分位于圆柱的阴影中。阴影和直射——这是一个关于分母的背景知识。
同时,你的认知里有一个预设的期望,那就是棋盘有交替的亮和暗方块——这是一个关于分子的背景知识。
因此,仅仅看了那么一眼,你其实就至少综合运用了上面两个背景知识来做出判断:方块B是阴影中的一个亮方块,而方块 A是一个接受直接照明的暗方块。
所以,这个错觉本质上来自于你不能把这张照片当作有各种灰色区域的二维图案,你的大脑没有办法忽略图片所描绘的三维场景。
当我们发现自己有这种幻觉时,是不是应该被吓一跳,觉得我们的视觉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
恰恰相反!
仅仅看了那么一眼,大脑做出的判断就自动综合了光对视网膜的物理刺激、对光的各种物理属性的直觉把握以及物体的三维结构这些海量的信息。这种“错觉”恰恰证明:我们的视知觉能很好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三维环境,同时,鉴于我们对图像的熟悉,我们也能够很好地理解描绘描绘三维场景的二维图片。
人有错觉,很多时候都不是因为感官有缺陷,而是负责感官的大脑皮层牛X到总能自动计算环境中各种背景知识,然后直接给你反馈一个复杂计算后得出的结果,你想「简单」都简单不起来。
能力太强,也是种无奈啊~
说明
- 这个“心理学新知小课”系列的文章是当年配合《魏知超:心理学新知课》相关内容而写的科普/杂谈小短文,在已关闭的平台“饭团”上发表,原文链接已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