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电影的时候有个小怪癖:电影里如果出现潜水的情节,我就会刻意跟着角色一起憋气,想试试自己能不能跟角色憋得一样久。
当然,我一次都没有赢过,甚至连一点点赢的机会都没有。主人公潜下水里刚没一会儿,我就有强烈的冲动觉得非得喘气不可了。我以前把失败归结为两个原因:1.我自己的心肺能力非常糟糕,从小就最怕长跑;2.电影肯定夸张了。
不过我最近才搞明白自己漏算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我拿沙发上憋气的成绩跟电影角色在水下憋气的成绩比,根本就不公平,因为人在陆地上和在水里时,憋气能力完全不一样。
人特别擅长在水里憋气。
人浸入水中后,身体机能会产生一系列现在被称为“哺乳动物潜水反射(mammalian dive reflex)”的生理反应。这一系列生理反应包括:
1.心率急剧下降
即便在水底剧烈运动,心率也会下降,这种反应能帮助氧气在体内尽可能久地保存。水下静态呼吸暂停纪录的世界纪录保持者STéphane Mifsud能把水下心率降低到惊人的20次/分钟。
2.外周血管收缩
手臂和腿部的血管几乎关闭,血液涌向躯干核心,这会让心脏和大脑的氧气水平尽可能长时间地维持。血液向躯干的转移也有助于肺部在深度潜水的压力下抵御塌陷,因为血液(不像空气)几乎不可压缩。
3.脾泄(spleen vent)
脾脏主要起到血液过滤器的作用,但它也含有大量的富氧红细胞,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使用。在潜水时,脾脏会收缩,像海绵挤出水那样把富含氧气的红细胞推送进循环系统。这被称为脾泄(spleen vent)。
要引发这些变化,不一定非得全身浸入水里,只是把你的脸浸在凉水里就可以诱发这种“哺乳动物潜水反射”。人们感觉心烦意乱的时候把在脸上泼点冷水就能平静下来,原理可能就是诱发了“哺乳动物潜水反射”。
事实上,那些潜水行家甚至都不用碰水,他们在准备潜水的时候,心率就已经开始下降——这又是大脑综合各种信息来调控生理反应的一个例子。
目前,静态呼吸暂停(面朝下漂浮在游泳池里憋气)世界纪录保持者是一位名叫STéphane Mifsud的法国人(上文已经提过他)。
2009年的时候,他泳池中连续憋气长达11分35秒,创造了世界纪录。至于美国魔术师大卫·布莱恩在电视节目里表演过在水下憋气17分04秒,我是不相信那是靠真本事做到的。
参考文献:
Hutchinson, A. (2018). Endure: Mind, body and the curiously elastic limits of human performance.
说明
- 这个“心理学新知小课”系列的文章是当年配合《魏知超:心理学新知课》相关内容而写的科普/杂谈小短文,在已关闭的平台“饭团”上发表,原文链接已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