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周的《心理学新知课》上,我介绍了安妮·杜克的《thinking in bets》(想扑克高手一样思考)这本书,其中一个主题是:
押注会迫使人们认真审视自己的信念,从而做出更可靠的决策。
这一招,真的管用吗?
至少有一项研究证明,对于“科学家审论文”这件事来说,真的挺管用的!
过去十多年来,在心理学业内一直有一个关于心理实验“可重复性”的争论。
很多研究人员发现,不少心理学实验(甚至是一些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著名研究)的结果都无法复制。而结果可被复制,是一门科学科学性的基石,心理学这门学问的科学性于是受到很大质疑。这场争论的高潮,是一群学者发起了一个叫开放科学合作组织(Open Science Collaboration,OSC)的团队对100项心理学实验进行了重复实验,结果发现,成功复现的实验还不到四成。
这项成果2015年发表在Science杂志之后引起轩然大波。
而这场大规模复制心理学实验的活动,引发出了另一项很有趣的研究:
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的行为经济学家Anna Dreber突发奇想,给这场复制心理学实验的活动设了一个盘口,开了一个博彩赌局。她招募了一群心理学专家,分给他们一些钱,请他们下注去赌哪些实验可以被复制,哪些不可以。当然,还有一个对照条件,那就是不涉及下注和任何金钱的条件,专家们仅凭他们的专业知识来判断哪些实验可以被复制,哪些不可以。
结果发现,在“不用下注”这个对照条件下,专家们的预测正确率 是58%,而在下赌注的条件下,他们的预测正确率猛增到71%。
看来一涉及真金白银的经济得失,对专业问题的判断力都一下变得敏锐起来了!钱,真是好东西!
实际上,在现行的学术论文评议制度里,其实已经隐含着下注的因素,因为科学家们对论文给出的同行评议质量,与他们自己的学术声誉有利害关系。但Anna Dreber的这项研究暗示,这样的“赌注”效果似乎还不够好。或许在声誉之外再来一点儿真金白银的赌注,科学家们把关的质量很可能会变得更高。
我们再进一步猜想:如果把下注的机制用到论文发表者身上,那会发生什么呢?如果每位心理学工作者在发表论文的时候,都要对自己论文里实验的可重复性下注,如果将来被成功复制,那就可以赢钱,如果不能,就会输钱,那心理学实验的可重复性会不会上个台阶?
我猜,这个狠招管不管用,得看下注的下限够不够高。毕竟,只要发表出一篇论文,哪怕是不能被复制的论文,那也是在评职称的盘口上添了一块分量不轻的筹码。加上这笔账,要算清楚得失可就难啦。
参考文献:
1. Open Science Collaboration. (2015). Estimating the reproducibility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Science, 349(6251), aac4716.
2.Dreber, A., Pfeiffer, T., Almenberg, J., Isaksson, S., Wilson, B., Chen, Y., … & Johannesson, M. (2015). Using prediction markets to estimate the reproduci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50), 15343-15347.
3. Annie Duke (2018). Thinking in Bets: Making Smarter Decisions When You Don’t Have All the Facts.
说明
- 这个“心理学新知小课”系列的文章是当年配合《魏知超:心理学新知课》相关内容而写的科普/杂谈小短文,在已关闭的平台“饭团”上发表,原文链接已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