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某场合谈了谈关于“意识”这个题材的读书心得。一点粗浅的认识,整理如下:
结合近段时间的读书心得来看,我觉得“ 意识”这个研究领域分两大山头,两座山上的大神各自都研究出很多了不起的东西,但双峰之间隔了条沟,两边似乎是老死不相往来的情状。
第一座山上的代表性人物有克里斯托弗.科赫、弗兰西斯.克里克、朱利奥.托诺尼、迈克斯.泰格马克。这一派人物的代表作有——
科赫的 《意识探秘》:book.douban.com/subject/6…
科赫的《意识与脑》:book.douban.com/subject/2…
托诺尼的《PHI》:book.douban.com/subject/2…
泰格马克的《生命3.0》最后一章:book.douban.com/subject/3…
另一座山上的大神是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迪昂的代表作是 《脑与意识》:book.douban.com/subject/3…
那边是《意识与脑》,这边是《脑与意识》,连书名都像,但就是相互都不怎么引用对方那个山头的研究。 迪昂关心的是意识通达(也就是产生有意识体验)的神经基础,科赫也研究意识的神经基础,但他和托诺尼等人同时也更关心意识的本质问题:为什么会存在意识?
科赫那一派的书里几乎没迪昂什么事,但一翻迪昂的书会吓一跳,明明他做过那么多突破性的研究。事实上,迪昂的《脑与意识》超级硬核,他这样的顶尖学者写书实在是霸气,书里引用的突破性研究、里程碑研究几乎全是他自己做的。但迪昂这边也几乎不引用另一座山上的研究,比如在他的书里提到测量意识的客观手段时,竟然只字不提朱利奥.托诺尼的意识检测仪。
我这个“双峰”的粗暴划分里没有提及一个意识领域的大牛——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如果丹尼特要上山的话,那绝对是在迪昂这座山上。
丹尼特坚称意识是一种幻觉,所以科赫那边那些整天在琢磨意识本质是什么的,在丹尼特看来都是无稽之谈。科赫等人在丹尼特的书里都是反面人物。当然,在科赫他们的文章里,丹尼特也是个反面人物。
可丹尼特在迪昂书里却是正面人物,因为迪昂也反对对意识本质做什么刨根问底的追寻,他认为老老实实把神经系统搞明白,意识的本质自然也就浮出水面了。他大概也觉得托诺尼他们搞什么整合信息论都是瞎折腾。
所以,这两座山上的大神隐隐间相互瞧不上,主要原因可能是在于“研究层面”上的差异,他们各自关心意识问题的不同层面。
泰格马克在《生命3.0》里画了一张图,画的是意识问题的几个层面,由下到上依次由易到难(见下图)。
迪昂主要在下面两层做研究。当然,最下一层也已经很难了(图上“简单问题”那几个字是泰格马克的玩笑)。
科赫他们最被认同的、没太多争议的研究其实也是在下面两层里做出的,但他们好像总是“不太老实”,老是想往上面两层蹭一蹭,比如朱利奥.托诺尼惊世骇俗的“整合信息论”,那简直是琢磨上帝创世的心思了!
迪昂会说:你们在瞎搞。丹尼特会说:上面那两层问题根本就不存在。
但泰格马克可能会反驳说:意识的本质可能是世上唯一一个真正重要的终极问题。
我个人对两派大神做的研究都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当然我不太喜欢丹尼特那种哲学家的优越感)。
我的经验是:如果看到神仙打架,那很可能是,打架的双方各自都掌握了部分的真理,但同时双方也都没有掌握全部真理。也就是说,在这两座高峰之上,尚有一座更宏伟的珠穆朗玛峰等待大神攀登。
希望有生之年能瞄一眼意识研究的珠穆朗玛峰。
说明
- 这个“心理学新知小课”系列的文章是当年配合《魏知超:心理学新知课》相关内容而写的科普/杂谈小短文,在已关闭的平台“饭团”上发表,原文链接已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