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解读《进击的巨人》大结局的下半部分。
上一期我论证了为什么《进击的巨人》最后那三话其实是自洽的,而今天我要说的是,虽然最后三话本身可以说是自洽的,但它与前面那些内容,与前面的136话却是割裂的。如果上一期视频算是对巨人结局的洗白,那一期就来谈谈它的问题。
正文开始:
为什么大家对《巨人》的大结局观感普遍这么差呢?我想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在最后这几话里,读者与谏山创在对一个关键问题的理解上发生了严重的错位。
这个问题就是:到底是什么让人不自由?
在倒数第三话——第137话——之前的几乎所有情节都在暗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自由,是因为在《巨人》的这个世界里,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之间有太惨烈的对抗,正是在这种惨烈的对抗中,人们失去了自由。毕竟,在整部作品里,谏山创都在浓墨重彩地渲染这种人与人之间惨烈的倾轧。
我们没有自由,是因为我们被奴役,被征服,被监禁,是因为我们活在朝不保夕中的恐惧里,是因为我们被那些强大的敌对力量支配,所以才没法自由地活着。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我们不得自由,是因为我们是其他人的奴隶。
毕竟《巨人》前面情节里有太多这样的渲染了。
比如岛上艾尔迪亚人的处境,他们被洗脑,被欺骗,被高墙监禁,他们是初代王不战意志的奴隶;他们还日夜活在被巨人支配的恐惧中,他们也是墙外巨人的奴隶。
再比如墙外艾尔迪亚人的处境,他们在马莱国被奴役,被歧视,被监禁,他们是墙外所有异族人的奴隶。
又比如始祖尤弥尔,两千年来始终把自己当作弗里茨王的奴隶,在道路里按照一个奴隶的身份行事。在“至两千年前的你”那一话里,艾伦对尤弥尔说:“你不是奴隶,也不是神明,你只是个普通人,你不必听从任何人的指示,你可以自己做决定”,这也暗示,所谓的自由,就是摆脱别人的支配。
在131话里,已经化身为魔鬼的艾伦在闪回里回到了童年,回到了跟阿尔敏畅想墙外世界的一幕。阿尔敏说:“自从我出生以来,在我的眼前,始终有一道烦人的城墙,外面的世界一定是这里的好几倍大,凡是看过它的人,将是这世界上最自由的人。”小时候的艾伦听完之后张开双臂,想象自己遨游在墙外世界的广阔天地里,说:“这就是自由啊!”然后镜头一转,是现在的艾伦正在用地鸣踏平这个墙外的世界。过去与现状的两相映照,异常的残酷。
同样是在这一话里,艾伦满脸泪水地对着那个未来将被自己踩死的小男孩说:“当我知道墙外还有人类的时候,我,很失望。”我觉得这是《巨人》整个故事里最让我觉得痛心的一句话:如果墙外的世界只有一些妖魔鬼怪,那我大可快意恩仇,但我的敌人偏偏是跟我一样的人。我本想试着当个屠龙的勇士,最后却不得不沦为屠杀同类的刽子手。
这一幕可以说就是137话之前,关于“到底是什么让人不自由” 这个问题的最佳注解。阻碍自由的,表面上是那道高墙,但究其根本,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惨烈的倾轧。
这个答案太明显不过了,以至于我们这些读者其实并不期待谏山创在最后几话里对自由的含义特意再做什么解读。他只要顺着前面这些渲染,最后把 “人与人之间惨烈的倾轧”这个死结解开就可以了。或者最后告诉我们这个死结解不开,大悲剧收场,那也行。
当初谏山创透露最终话最后一幕的时候,他的构思跟现在的成品不一样。他当初画的是一个男人肩上抱着一个婴儿说:“孩子,你是自由的”。当初看到这一幕时我脑子里给它补充的潜台词就是:“孩子,我们这一代人相互倾轧,我们被奴役,被支配,现在好了,现在没有人来支配你了,你可以自由地活着了”。
我猜,你十有八九也是这样期待的。
总之,绝大多数读者在琢磨“自由”这个主题的时候都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了外部。毕竟有那么多的细节暗示,在《进击的巨人》的这个世界观里,自由的威胁来自其他人的敌意,来自于外部。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谏山创在最后这几话里终于把“自由”这个主题抬出水面的时候,他对自由的解读却完全偏离了这个预期。当我们这些读者把目光投向外部的时候,谏山创自己却把目光投向了内部,投向了人的心理世界。这就是我在上一期视频里讨论的内容。从137话开始,谏山创实际借着吉克之口抛出了“到底是什么让人不自由?”这个问题的另一个答案,那就是:我们之所以不得自由,不是因为我们是其他人的奴隶,而是因为我们是基因的奴隶。
自由的威胁,归根结底并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内部,来自于我们自己身体里的那份基因。我们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不只不过是为了确保身体里那份基因的延续罢了。奴役我们的,不是敌人,而是基因。
啊?你花了一百多话告诉我们自由的威胁来自人与人之间的敌意,到了倒数第三话,却突然说自由的威胁来自基因?
这个可能性被谏山创抛出来之后,我们的感觉就有点像是语文老师出完卷子后写标准答案时忽然决定放飞自我了,说:我们考的其实不是语文,而是脑筋急转弯。
那我们肯定会有种撕卷子和打老师的冲动嘛。
其实,这种不按常理出牌、刻意绕过读者和观众预期的情节编排也不是不可以。很多邪典电影都爱走这种路子——前面的情节刻意误导观众,让大家以为情节会那样发展,结果中间冷不防来个急转弯,情节、节奏、甚至影片类型都突然转向,让观众先是懵圈,然后惊喜:“我擦,还能这么拍啊”。比如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导演的《杀出个黎明》,就是这种反预期情节的典型。影片前后两部分如果分开看,你可能都看不出来是同一部电影。但正是因为影片中间有这样一个把所有观众的预期一脚踢到沟里的神经病转折,它才备受好评。
你看,哪怕像《进击的巨人》这样,故事前后割裂,也不是不可以的。
那为什么大家对《进击的巨人》结尾的这个转折却不买账呢?我觉得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转折来得太晚了。136话对3话,这个比例太悬殊了。有些读者有可能喜欢上神经病式的转折,但没有读者喜欢仓促的转折。如果谏山创能再早个10话左右把“奴役我们的,不是敌人,而是基因”这个主题抛出来,那没准有些读者就会觉得这是种神转折、神展开,风评就不至于这么差。
也就是说,我觉得,大家现在对《进击的巨人》结尾不买账,问题其实最主要的并不是出在故事的情节本身,而是出在故事的叙事节奏上。
但是,最后我也要来个仓促的转折。我觉得,《巨人》结尾的最后三话与前面一百多话虽然在“自由到底是什么”这个主题上是割裂的,但是它们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又是统一的。因为在“自由”之外,还有另一个更能概括全书的主题,那就是——这是一个残酷的世界。
在上一期视频的结尾,始祖尤弥尔被我说得像是个知心大姐姐似的,但其实,她根本就是个邪神啊。为了完成她自己一个人的自我救赎,她完全是把人类的命运和生命视如草芥。尤弥尔完成自我救赎的代价是什么?代价是地球上80%的人口灭绝啊!
别说灭世是艾伦一个人干的,书里有很多细节暗示,灭世是尤弥尔与艾伦两个人的共同意志。站在艾伦的角度,灭世有拉平艾尔迪亚人和外族人实力差距的考虑,但站在尤弥尔的角度来说,灭世只不过就是一个诱饵,一个为了引出三笠那一刀的诱饵罢了。正是因为灭世的刺激,三笠的精神里才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自由意志,以至于冲破了烙印的枷锁,这才有了尤弥尔的解脱。80%的人就这样惨死了啊,他们的死,不过就是为了成就尤弥尔一个人的救赎而已。
在137话之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轧把世界变成了人间地狱,这是一种天地不仁。
在137话之后,神视人的生命为草芥,这是另一种天地不仁。
经典的前137话和邪典的最后三话其实殊途同归。
在最终话出来之前,谏山创是薛定谔的谏山创,他一直处在军国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的量子叠加态里,大结局出来之后,他貌似是坍缩到军国主义者那边了。但我看谏山创既不是军国主义那边的,也不是和平主义那边的,他是老子那边的。
因为从第一话直到最后一话,谏山创其实都只说了一句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