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问题】在犯罪学上,具有什么特征的人更容易犯罪?
仅举一例:低静息心率。
暴力犯罪大致有两种典型:一种是“热血型”的,一时兴起,冲动犯罪,这种罪犯的大脑通常都有控制机能方面的问题,难以克制冲动行为。而另一种暴力犯罪正好相反,是“冷血型”的,罪犯头脑冷静,能周密规划犯罪细节、精心挑选受害者,冷静实施犯罪,很多连环杀手都属于这种冷血型暴力罪犯。
冷血型暴力罪犯在反社会行为、精神变态人格方面得分往往很高,他们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反社会者或者精神变态者。
而这些“冷血型”暴力罪犯通常都有静息心率偏低的生理特征。
低静息心率与反社会行为
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是指是人们没有运动,也没有睡着,也就是休息时心脏一分钟跳动多少次。静息心率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人天生心跳速度快,有的人天生心跳速度慢。有不少研究发现,心跳天生速度慢(低静息心率)与反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相关。
神经犯罪学之父阿德里安·雷恩(Adrian Raine)做过一项荟萃分析[1],汇总了40项实验报告中5868名儿童的数据,结果发现,那些反社会倾向的儿童确实具有较低的静息心率。在这项荟萃分析中,静息心率这个指标解释了儿童之间反社会行为的5%的差异。别看5%不是个多么高的数字,但从医学角度来看,这个数字已是两个指标之间相关关系不低的证据。它比吸烟和肺癌之间的关系、服用阿司匹林降低心脏病发作死亡风险的有效性、抗高血压药物和减少中风的有效性要强得多。
另一位犯罪学家剑桥大学的大卫·法林顿(David Farrington)曾致力于寻找暴力犯罪的早期预测指标。在他发现的48个预测因素(社会经济地位、学历、个性等)里,只有两个因素仅与暴力有关,二语其他风险因素(如某些精神疾病)无关。哪两个因素?一个是注意力不集中(poor concentration),另一个就是低静息心率。实际上,低静息心率与暴力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甚至比“父母犯罪”——这是对犯罪最好的的社会预测因素之一——更强[2]。
综上,低静息心率与反社会倾向、暴力犯罪之间有明显的相关。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有些低心率的人更有可能表现出反社会行为?
阿德里安·雷恩(Adrian Raine)在《暴力解剖》[3]这本书里归纳了三种观点。
无畏理论
第一种观点是“无畏理论”(fearlessness theory)[4]。低静息心率的人很不容易紧张恐惧。“静息心率”其实有误导性。这里的“静息”其实主要是相对于运动而言的,实际上在很多测量静息心率的研究里,研究者都会设置一个让研究对象紧张焦虑的情景,比如让他们与陌生人会面,或是做从1000开始的减7运算。结果往往是,那些在这种情形下表现得无所畏惧的人测得的心率也更低,而表现得紧张焦虑的人测得的心率也更高。
那种反社会的“冷血型”暴力犯罪需要一定程度的无畏勇气去施行,因此:
低心率→无畏→反社会行为/冷血型暴力犯罪。
移情理论
第二种观点是“移情理论”(empathy theory)。有实验发现,低心率的儿童的共情能力比更差[5]。缺乏共情的儿童更难设身处地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更难想象被欺凌和殴打的感觉。因而这些孩子也更多地表现出反社会行为,更具攻击性。
寻求刺激理论
第三种观点是“寻求刺激理论”(Stimulation-seeking theory)。这种观点认为,低心率是一种低唤醒水平表现(low arousal represents),也就是一种兴奋度不够的状态,一个人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非常不愉快,因此低静息心率者会寻求增加他们唤醒水平的刺激,以达到最佳唤醒水平[6]。
低心率的学龄前男童,不但容易表现出较高的反社会倾向,也更有可能沉溺于暴力视频中,他们这么做,当然是为了寻求强烈刺激[7]。一个人一生中静息心率的最低点是青春期,而这也是人们寻求刺激和反社会行为的最高峰[8]。
因此,在“寻求刺激理论”看来,一个低心率的反社会者之所以“冷血”地谋划犯罪,恰是为了体验实施犯罪那一刻的“热血”。
与犯罪行为相关的神经特征、心理特征、生理特征是一个极其庞大的话题,仅阿德里安·雷恩的《暴力解剖》一书就讨论过不下数十种罪犯的神经、心理、生理特征。本答案仅着眼于一点,抛砖引玉。以上。
参考
- ^Ortiz, J. & Raine, A. (2004). Heart rate level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43, 154–62.
- ^Farrington, D. P. (199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 resting heart rate and violence. In A. Raine, P. A. Brennan, D. P. Farrington & S. A. Mednick (eds.), Biosocial Bases of Violence, pp. 89–106. New York: Plenum.
- ^阿德里安·雷恩. (2016). 暴力解剖. 重庆出版社.
- ^Raine, A. (1993). The Psychopathology of Crime: Criminal Behavior as a Clinical Disorder.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 ^Zahn-Waxler, C., Cole, P., Welsh, J. D. & Fox, N. A. (1995). Psych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e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s in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behavior problem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7, 27–48.
- ^ Eysenck, H. J. (1997). Personality and the biosocial model of antisocial and criminal behavior. In Raine et al., Biosocial Bases of Violence, pp. 21–38.
- ^El-Sheikh, M., Ballard, M. & Cummings, E. M. (1994).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reschoolers’ physiological and verbal responses to videotaped angry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2, 303–20.
- ^Moffitt, T. E. (1993). Adolescence-limited and life-course persistent antisocial behavior: A developmental taxonomy. Psychological Review 100, 67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