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两天就是新年了。你立下2019年的新年志向了吗?2019年,打算实现什么目标?
我前几天立了一个:2019年要写出自己的小说处女作(预计是一篇短篇心理学科幻)。
关于“新年志向”,有个坏消息是——它们多半都实现不了,今年许下的愿望很有可能会继续成为2020年的许愿内容。
为什么新年志向很少如愿实现?
多半还是因为心理学里那个老大难问题:自控力不够强。
下面为你介绍一种提升自控力的新手段,希望可以帮你(也帮我自己)更好地实践新年愿望。
哈佛商学院Francesca Gino教授团队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仪式”可以提升自控力。
在其中一个实验里,研究者招募了一群有减肥目标的女大学生,要求她们在接下来的五天内注意节食,并且用软件详细记录进食情况。
受试者被随机分到“仪式组”和“无仪式组”。
研究者要求“仪式组”在接下来五天内吃东西前必须要先完成一个固定的仪式。
仪式是研究者拍脑门设计出来的,没有任何明确的含义。仪式是这样的:首先,在吃之前把食物切成小块;重新排列这些碎片,使它们在盘子上完全对称(也就是说,让盘子的右半部分看起来和左半部分完全一样);最后,用餐具在食物上面按三下。
“无仪式组”只需要记录进食状况,餐前不需要进行任何仪式。
结果发现, 与“无仪式组”(每天摄入约1648卡路里)相比,“仪式组”摄入的热量更少(平均每天约1424卡路里)。而且“仪式组”吃下的脂肪和糖也更少。
仪式让人们吃得更少,更健康。
在另一个实验中,受试者要在吃胡萝卜和巧克力之间做出选择。受试者被分入三种条件:1.什么都不做,直接选择(控制组);2.在选择前先随机做几个手势(随机手势组);3.在选择前先完成一个固定的“敲桌子”动作(仪式组)。
结果,在仪式条件下,约58%的受试者选择胡萝卜而不是巧克力;在随机手势条件下只有46%的人选择胡萝卜;而在控制条件下只有35%的人选择胡萝卜。
仪式组吃得最健康。
心理学家早就发现,人们会从自己的行为中归纳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捐钱给无家可归的人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很有爱心,在地铁上给人让座让我们相信自己有礼貌。
而仪式是一遍又一遍地严格遵循一系列固定的步骤来行动——这显然需要良好的自律。 因此,我们会从自己遵守仪式的行为里推断——我是一个有自控能力的人。这种信念帮助我们在接下来的行为里表现得更有自控力。
这是你接下来要做的:
1.列出“新年志向”;
2.写出为了实现它,需要做哪些行动;
3.为你的行动设计一个仪式,无论多么奇怪多么荒唐的仪式都没问题,只要它由一系列不那么自然的步骤组成即可(少年魏示范仪式:每天打开电脑写字前,先泡一杯咖啡,把泡好的咖啡放在电脑旁,旋转咖啡杯360°,在咖啡杯上用手指击三下,最后在桌子上写下“刘宇昆”三个字)。
4.每次行动前,先完成仪式。
祝新年心想事成!
参考文献:
Tian, A. D., Schroeder, J., Haubl, G., Risen, J. L., Norton, M. I., & Gino, F. (2018). Enacting Rituals to Improve Self-contro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4(6), 851-876.
Francesca Gino. Need More Self-Control? Try a Simple Ritual – Study finds an unusual technique for eating less.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2018(6).
说明
- 这个“心理学新知小课”系列的文章是当年配合《魏知超:心理学新知课》相关内容而写的科普/杂谈小短文,在已关闭的平台“饭团”上发表,原文链接已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