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皇帝的新衣》这个故事,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叫“虚假共识效应”的现象。
这个效应说的是,有些事情你自己本来不信,或者不愿意做,但你认为别人都相信,都愿意这么做,于是你就屈从了。每个人都看不见皇帝的新衣,但每个人也同时都相信别人能看见皇帝的新衣,因此所有人都达成了一个共识——“皇帝穿着衣服”,尽管这是一个完全虚假的共识。
生活里,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比如夫妇双方都提议去看一部电影,但其实他们俩都不喜欢这部电影,他们只是都以为对方喜欢看。
在童话里,虚假共识很容易被戳破,只要有一个小男孩站出来打破沉默,共识就立刻崩塌了。但在现实中,很多时候揭穿虚假共识却不那么简单。
比如,极端一点的情形:在独裁社会里,有些虚假共识是独裁者通过各种手段强加给全社会的,打破共识很可能带来人身安全的威胁;或者没那么极端的情形:哪怕并没有人胁迫你,你只是感受到某种社会舆论或者从众的压力,你也会不自觉地去维护虚假共识。
在这些情形下,人们不但不会呼应那个打破沉默的小男孩,反而会制裁他(尽管他们内心是认同小男孩的)。
有一个实验很生动地展示出这一现象:
这是一个品酒实验。
研究者首先给受试者(他们都是葡萄酒爱好者)戴了一定高帽子,研究者对受试者说,之所以挑选他们进行实验,是因为他们鉴赏艺术品的高雅品位。然后,受试者开始品酒。
受试者要给出两个评分。第一个评分是评价喝到的红酒;第二个评分则是给其他品酒者的考生们的鉴赏水平打分。
每个受试者拿到三杯葡萄酒,对葡萄酒评分。事实上,三杯酒都来自同一个瓶子,只不过其中一杯掺了点儿醋。
在受试者打分之前,先让他看着前面四位品酒者打分。那四位品酒者其实都是安排好的托儿,他们一致给那杯掺了醋的酒打出最高分。
结果,真正的受试者看完前面四个托儿的打分之后,不顾自己的味蕾感受,做出了从众的评价——他也给那杯掺了醋的酒打出最高分。
接下来,第六位品酒者登场,他也是一个托儿,但他对酒做出了准确的评价,给那杯掺了醋的酒打出了最低分。
最后是品酒者相互评价的环节,分成两种实验条件——
在第一种实验条件下,受试者进行「匿名评分」;在第二种实验条件下,受试者要进行「实名公开评分」。
结果:
匿名评分时,受试者都对第6位品酒师表示了敬意,他们给他打出了最高分。也就是说,当不需要公开亮出自己的意见时,人们会承认自己的懦弱,敬佩英雄的勇气。
但是,在要求实名公开评分的时候,受试者们却给第6位品酒师打出了最低分。当需要公开自己的意见时,人们选择坚持自己的虚伪,打击英雄,维护连自己也不相信的虚假共识。
所以,在真实世界里,《皇帝的新衣》这个故事的结局也许是这样的:小男孩大喊一声:“皇帝没穿衣服啊。”话音刚落,小男孩的嘴就被他父母捂住,而周边的所有大人们都对他怒目而视。皇帝在群众的欢呼声中招摇过市,愉快地结束游行。
参考文献:
文中提到的实验:Willer, R., Kuwabara, K., & Macy, M. 2009. The false enforcement of unpopular norm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5, 451–90.
说明
- 这个“心理学新知小课”系列的文章是当年配合《魏知超:心理学新知课》相关内容而写的科普/杂谈小短文,在已关闭的平台“饭团”上发表,原文链接已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