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玩过笔仙吗?两个人、一张纸、一支笔,念完简单的一两句咒语就可以请到笔仙附体。笔在笔仙的操纵下自己动起来,笔尖在纸上的字符间游走,回答你的任何提问。
类似的游戏,全世界都有。中国有笔仙、钱仙,日本有钱仙,欧美则流行“通灵板Ouija Board”(见附图)。
我在《迷人的假象》那本书里详细介绍过笔仙的心理学原理:简单来说,并没有什么笔仙附体,让笔动起来的,无非是操作者的潜意识。回答提问的,当然也是操作者自己(这里就不展开了)。
不过,对于这一解释,虽然从原理上来说不难说通,但其实过去缺乏非常直接的实锤。这一回,实锤算是来了。
在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里,科学家用眼动数据证明,笔仙给出的答案,毫无疑问来自操纵者自身的心理预期。
在这篇论文里,研究者观察的其实不是笔仙,而是在西方更流行的通灵板。玩通灵板时,两个操纵者把手指搭在指针上,指针会经过通灵板上的字母,字母会组成单词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
比如其中一个操纵者问:“我未来男朋友叫什么名字?”
一问完问题,两人都会感觉到指针开始自己动起来,两人眼睁睁看着指针先停在D上,然后是A,然后是V,I,D。通灵板上的幽灵拼出了David,这就是未来男朋友的名字。而在整个过程里,两人似乎都没有感觉是自己推着指针运动。
研究者给操纵通灵板的两个操纵者戴上了眼动设备,实时追踪他们的眼球运动。研究者最关心的一个指标是,当指针在朝向某个字母运动前,他们是否有一个预先往那个字母看的眼跳(这个“视线预先跳到目标字母的眼动”多半是无意识的,但它可以表明操纵者实际上有预判)。
结果是这样的:
以通灵板给出“david”这个答案为例。在指针移向d这个字母时,操纵者的预期眼跳很少发生,也就是说,在生成答案的初始阶段,过程其实很随机,指针只不过是在双方都无预期的随机推动下停在了某个字母上。
但是,随着字母的累加,从d到a,再到v,到i,指针每次走向下一个字母时,操纵者的预期眼跳变得越来越频繁。
换句话说,随着可以组成有意义词汇的可能性变少,操纵者其实越来越“知道”指针要往哪里走,在指针走向字母之前,操纵者就已经提前往哪边看了。所以,指针其实是在随着操纵者的预期运动。
可是,为什么操作者自己一点儿也不觉得是自己在推着笔走呢?如果说回答问题的明明是这两人自己的潜意识,那为什么这种“分离感”又是那么强烈呢?
这篇论文其实没有直接考察这个问题,但研究者做了一个推测,答案其实很简单:轮流。
操纵笔仙的两人并不是连贯地主导指针的运动。
实际情况可能是这样的:比如指针在往字母i运动时,可能先是操纵者无意识中把指针往那个方向推了一点点,接下来,主导权切换到了操纵者乙,乙施加了一点点推动之后又把主导权交了出来。于是指针就在这样的交替推动下朝一个方向运动了。只不过,可能由于两个操纵者都不是一直掌握着主导权,因此他们主观上可能都低估了自己主导指针运动的贡献。在他们的主观感受上,大部分时候都是另外有一个力道在主导指针的运动。强烈的分离感,就是来自于这种错觉。
参考文献:
Andersen, M., Nielbo, K. L., Schjoedt, U., Pfeiffer, T., Roepstorff, A., & Sørensen, J. (2017). Predictive minds in Ouija board sessions. 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1-12.

说明
- 这个“心理学新知小课”系列的文章是当年配合《魏知超:心理学新知课》相关内容而写的科普/杂谈小短文,在已关闭的平台“饭团”上发表,原文链接已不存在。